谁都不用怀疑,中国的机器人利用时代就要到来。
富士康的百万机器人计划仍在继续,然而,国内有机器人使用计划的公司远不止富士康,自富士康机器人计划公开以来,机器人已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使用。来自专家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机械制造等企业。
据记者了解,机器人应用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在华汽车生产企业所接受,宝马、比亚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等多个国内外领先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上都已广泛应用机器人技术。
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刘小平表示,引进机器人可以改变原来的生产模式,也是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提升制造技术的要求。
“国家对职业健康与安全要求的提高、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机器人制造和应用的不断推广,中国市场机器人的利用高潮一定会来到。”刘小平说。
机器人使用潮
“富士康此次百万机器人战略,可能引发一些在华生产企业效仿。”
富士康机器人去年已经开始上岗工作,每台成本约14万,而相应生产线上工人也随之大幅减少。
来自研究机构对724家机器人用户的统计分析显示,大机械行业(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用户共有467家,占用户的65%;电子电器和邮电通讯业用户有92家,占用户的13%。
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刘小平对本报记者表示,引进机器人是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趋势,大量繁重、单一甚至危险的作业由机器人完成,可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实现产品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机器人的成功引进,可以大幅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本报记者了解到,2012年,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从德国徕斯引进2台用于搅拌筒内外焊缝的焊接机器人,耗费资金共计500多万元人民币。此外,其在位于长沙麓谷的工业园也引进了约20台焊接机器人(其中德国徕斯4台),6台搬运机器人。
上述人士介绍,与人工作业相比,机器人作业的具有很强的替代性,“比如说的搅拌筒内焊缝焊接机器人,它可以一次性完成一条长5m左右的空间螺旋曲线的焊接。凡是关键的焊缝,均可实现机器人的焊接。”
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机器人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除用于焊接环节外,还将被用于装配、涂装、搬运等各相关领域。同时,中联重科在未来会在更多环节引进机器人作业,仅沅江工业园将继续引进搅拌筒焊接机器人、表面涂装机器人、叶片压型搬运机器人等。
除此之外,据本报记者了解,近期,宝马集团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商ABB签订了2400台机器人的订单,据了解,这些机器人将应用于宝马工厂的搬运、涂胶和点焊工序。而长城汽车也已配置了1200名机器人,仅哈弗H6生产线就配备了100余台,这些机器人平均售价5万美元,大规模的采购机器人也让其生产线上的焊工人数从1300人降到了400人。
据本报记者了解,包括奔驰、奥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广州本田、长安福特等在内的多个国内外领先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上都已广泛应用机器人技术。
“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对产品精密化要求的不断加大,富士康此次百万机器人战略,可能引发一些在华生产企业效仿,从而掀起机器人替代人工的高潮。”机械分析人士王博说。
机器人时代来临
到2014年,机器人的成本或将低于人工。大规模的制造和使用机器人将成为可能。
资料显示,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叫工业机械手,操作各种作业;一类叫移动机器人,仿制“腿”的部分,在物流仓储中进行一些自动传输的工作;第三类叫洁净机器人,在极端或危险的环境下工作。
据本报记者了解,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机械臂连续作业时间相当于工人的三倍,一旦收回成本后,就可以创造大量利润。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成本上看,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手,制造和维护成本依然高于人工,而且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机器需要不断随产品进行调试。潍柴从近几年开始引进机械手,主要用于冷加工中翻转机体、曲轴箱等,装配车间中则主要是自动机械手翻转缸盖,装配缸盖。
来自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和美国工人相对价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相当。同时,有业内分析,到2014年,机器人的成本或将低于人工。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制造和使用机器人将成为可能。
目前,国外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主流以及未来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方向。
深圳万利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立冲认为,国际的制造企业早就在多年前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机器人化,“只不过像富士康和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发现用人手更便宜,因此用便宜的人工把用自动化和机器人但需要面对高折旧的对手逼走,不过现在人手在中国也走不通了,还是要走日本和美国企业的老路”。
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仅为3500多台,其中以点焊、弧焊、喷漆、注塑、装配、搬运、冲压等各类机器人为主,而到2011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为7万多台,其中,2011年,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公司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增速均超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