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数智化 正文

摩尔定律的影响力在衰退,设计将主导消费者选择

作者:36kr 时间:2013-11-21 0

对更高性能的计算机的狂热已是许久以前的事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我们常问的不是“能再多给我一点(机器的计算能力)吗?”而是“有多少是我真正需要的?”

对我来说,对目前的摩尔定律的状况最好的譬喻来自于我第一次参观Googleplex的情景。当时 Google 的“美食家项目”正在扩建,我到了一个水果奶昔吧,店员问我,“你是想要小杯的还是大杯的?”“小杯多少钱,大杯又多少?”旁边的一个 Google 员工噗的就笑了:“价格都一样,免费!”

我站在那楞了好一会儿,一种奇怪的存在性危机在我脑中展开。通常,当你被迫选择时,你会衡量你对“更多”的欲望和你会为之付出的代价。但在一个有无限的免费奶昔的世界里,我该怎样做出决断呢?

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已经学会了利用摩尔定律来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我只要坐这儿等个一年多,我就能以同样的价格买到一台好的多的电子设备。或许它和上一代产品长的一模一样的,但却更快,更便宜,甚至“更大”。

并且,正如我们已经习惯了生活中许多的“超大号”产品一样,我知道我确实需要一款更快的设备,否则…否则?否则我就不能在我的超大屏上看高清电影;否则我不能把我这辈子要听的所有的音乐装到我的移动设备里,并且还有多余的空间装其他东西...... 这张以“否则”开头的列表可以继续写很长,和撒旦的喜恶表一样长。

然而我们会逐渐开始明白这份所谓的“否则表”读起来更像“我是否真的介意表”。我是否真的介意我的 iPhone 不能储存那些我早就存在了电脑上和云上的东西?我是否真的介意我的电脑能强大到能编辑无数原画质的电影?我是否真的需要更快的处理速度?曾经,当我们都苛求更多的计算能力和储蓄空间从而在虚拟空间里做更多事的时候,我们总是说“yeah! 我还要更多!”然而现在,正如许多其他领域里发生的,我们总是说:“嗯…我真的需要它么?”

现在我们脑子里的这份渴求的冲动已经熄灭了——我们本能的知道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速度和存储空间,因为多出来的这些对我们并没有实质上的帮助。没有了往常对于“更好”的判断标准(“更多”即“更好”),比如以前我们追求的 CPU 频率,RAM 的大小,或者是多大的屏幕,现在我们选择的标准变成了它的设计。因为摩尔定律带来的计算速度提升已经不对用户体验产生巨大的影响了——事实上摩尔定律带来的成堆的新功能是让人迷惑的。而在这个拥有有足够计算能力的新世界中,我们已经在通过产品设计的好坏来判断是否应该购买某个产品了。

不幸的是,因为设计的好坏是由用户判定的,因此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算法去量产出“好的设计”。设计带来的是所有科技工作者和投资人都为之头疼的一句话,“嗯…这要看情况。”而好的设计在这个数字时代却更难被定义。那些不朽的“经典设计”,那些被安置在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中的作品,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了这个现实世界,并且影响着你的五感。屏幕的设计(都别提屏幕大小这种复杂的问题了)对于用户的影响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认知上的。随着拟真的、物理的、社会的设计模型愈加的聚合在一起,我们可以预测未来对于设计的定义和它们本身将会急剧的变化。

随着计算能力的收益边际递减,设计的力量会超过摩尔定律。这几乎让我们怀念起那些我们只需要看下处理器速度就决定买什么的时代了。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