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中国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京发布, 白皮书指出,智能语音将成为新型信息消费的主要交互方式,并使盲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能够便捷地进行信息消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智能语音的创新发展插上了翅膀。
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便携式设备的发展,包括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日益普及,未来对于智能语音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导航、语音搜索等相关应用将会爆发式增长,预计2017年智能语音应用服务数量将会超过3万个。
还会在大街上低着头查手机信息吗?还会在汽车里边开车边接电话吗?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将被悄然改变。
现代智能语音技术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电话时,用户可以实现手机语音操纵,拨打电话、收发短信、设置提醒、添加通讯录等。用户通过语音交互方式,还可以获取互联网内容和服务,实现语音与互联网服务的无缝集成,查手机话费、口语翻译等,用户查询、办理业务更加轻松快捷。开车时,司机能在专心开车的情况下,完成与汽车的互动、与手机的互动,从而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使用家电时,语音技术在电视、机顶盒、微波炉、空调等产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被用户熟知和接受。
此外,智能语音技术在教育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各种学习机均已应用了嵌入式语音技术,应用智能语音技术的玩具,则悄然改变了玩具的单一娱乐功能,孩子们在与玩具的“对话”中,不知不觉学到很多知识。
近几年,我国智能语音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正如白皮书中所提到的,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国的智能语音产业已由技术研发进入快速应用阶段,以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从产业规模上来看,2010年以来,智能语音技术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便捷自然的交互体验,并逐渐成为智能终端的基础服务和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
预计到2017年,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将达到104.1亿元,2011—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63.8%,占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的比重将由2012年的5.6%增加到17.1%,将拉动移动互联网、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相关产业规模增长1000亿元。
“与国际上的先行国家相比,我国在研究技术原创性、应用引领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科院声学所所长颜永红谈道,“比如机器翻译领域,谷歌可以达到70多种语音的互译,我们的语音产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海天瑞声副总经理程显峰认为,语音技术最大瓶颈在于数字资源供应上。从国内语音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虽然在普通话上有很大进步,但是在方言、口音上看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个需要很长期的过程来填补。”他希望借助大数据平台大大加快语音技术研发周期。
白皮书指出,智能语音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特别是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随着智能语音产业的快速爆发,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清华大学,其自动化、电子工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均设有语音技术研究方向,但是与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相比,人才储备还存在一定的缺口。
语音搜索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和消费的主要方式,百度,搜狗等企业都在智能语音领域加大投入,试图通过先进技术抢占端口。
在智能语音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制约智能语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呢?颜永红认为,加强国家基础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投入是关键。“注重基础研究也是美国的智能语音产业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指出,要想推动智能语音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是要不断提高技术实力。目前我国智能语音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够紧密,语音语料库建设还需要加强。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高等院校等协同研发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要创新商业模式。智能语音产业靠产品和技术推动,随着语音技术,载体的扩展,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单纯技术创新已经无法满足智能语音发展需求,持续的产业创新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要拓展应用领域,应用为王,一切围绕应用进行。四是要加强产业内合作和产业间对接,扩大语音产品及服务应用范围,优化配置产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