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金融 正文

从宏观数据解读互联网金融投资逻辑

作者:虎嗅 时间:2014-01-08 0
从宏观数据解读互联网金融投资逻辑

2013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很火,但为什么会这么火?泡沫之下是否有真金?到底谁在裸奔?谁穿马甲?谁在赚钱?笔者10分钟带你寻宝中国互联网金融金矿。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逻辑归根结底,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四点:

一是中国金融媒介长期垄断,市场化程度较低,造成存贷市场十万亿存量市场空间,未来将可容纳数家上市公司;

二是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陆续入场,引发大众关注,调高市场预期,迅速完成用户教育;

三是政策红利驱动,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榜前10位7家为银行,业态畸形引发领导层向金融业开刀,从2013年6月央行一反常态不注入流动性导致银行间利率飙升,到11月将“普惠金融”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集中释放政策红利,希望能以此盘活实体经济;

四是互联网金融离钱最近,现金流优异,第一梯队领跑企业月均复合增长率都超过50%,半年即盈亏平衡,三年内就有机会诞生上市公司。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的内在关系逻辑,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存在三个市场:存(理财)、贷(贷款)、汇(支付)。其中支付环节市场化程度目前较高,本轮机会其实主要在于存贷市场之中,而行业支付是切入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如果将存、贷市场拆解来看(如下图),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贷方机会主要来自于中、低净值个人用户庞大而分散的理财需求,借方机会主要来自于远未被银行业务所充分服务的小微型企业经营性贷款的需求。

这是因为互联网的本质优势在于规模化服务中低端用户的能力,同时也由于中国面向个人的征信体系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信息流通性、完整性差,业务规模化能力弱。12万亿消费信贷规模虽大,几乎绝大多数是住房贷款。由此造成面向个人的P2P借贷模式运营成本及坏账率高企,风控无力,短中期内尚无法看到有效的解决手段。因此FICO信用评分+Lendingclub线上P2P借贷模式在中国受限,中长期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小微型企业以占14.7%的银行贷款,贡献了中国GDP的60%,税收的50%,但却在贷款申请的便利性、灵活性以及利率上,长期无法从银行获得平等的服务和待遇,市场需求巨大。可以说谁掌握了供应链数据,就掌握了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而贷款模式,是细分领域低频次、高ARPU值的中间页导流,笔者认为其在用户获取端难以绕开BAT三座大山,而资金端目前难以改变银行业产品线的低效现状,且难以跟踪交易从而形成闭环。BAT的业务思维边界是“流量变现”,所以不论贷款导流亦或入门级金融产品圈用户的模式都属于其有效打击范围之内,创业公司在该领域中长期无核心壁垒,天花板较低,行业马太效应强,所能容纳的玩家数量极其有限。

但是如果能站在用户角度来看消费级金融产品线的关系逻辑(如下图),则会发现市场无比广阔。

1.产品综合收益和风险系数从左向右依次升高,粗略可分为固定收益产品和非固定收益产品两大板块,用户对金融产品风险性的接受程度也会需要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2.中国居民存款规模庞大,尤其近四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17%超高增速,居民存款/GDP=储蓄率超过82.8%,居世界之最,远高于美国的5%,其原因并不是储蓄、消费观差异巨大,而是存款低效率、低收益,因此在理财配比中所占份额较低,这深刻反映了两国金融体制和理财通道的发达程度。而这43万亿从82.8%到5%,就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存量机会。

3.货币基金相较于存款的高收益、高流动性及低风险特性,是最好的获取用户、替代存款的入门级金融产品,未来三年将可达数万亿规模。但对于互联网金融初创企业来说,0.1%的年化收益分成尚无法养家糊口,且需要直接面对互联网巨头轮番用市场费用补贴收益率的低水平竞争。另外无法忽视的是,货币基金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其所投向的债市及货币市场的规模有限,收益率将随着货币基金市场整体规模的扩大而显著降低,且在出现流动性风险或发生大规模赎回时对货币基金造成巨大冲击,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就已经发生过,而中国货币基金市场更是近在2013年初就经历过一轮腰斩。

4.银行理财(复合产品)及信托受益于影子银行表外放贷,近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皆突破10万亿规模,实质是两个市场存在高度重合,资金多投向房地产领域,潜在风险巨大,且起投金额高,流动性差,产品供给受制,其特性决定了并不适合在线上经营。不过近期平安信托将其产品拆分放在陆金所做债权转售,既降低了销售门槛又解决了信托流动性问题,如可合规,或可打开新的思路。

5.P2P(PeertoPeer)借贷的本质是债权众筹,细究又可分为PersontoPerson(拍拍贷)、PersontoVolume(有利网)以及PersontoCompany(爱投资)三种模式。这其中的区别除了收益、借款对象不同,本质上还在于三者线下所分别对接的个人借款人、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业务规模化能力的不同,平台所能使用的风险控制手段的不同,以及金融实体杠杆率的不同。但不论从市场环境还是政策考量上,最终考验的都是“不能出现任何兑付风险”的风控能力,这才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中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从商业模式的形态上更接近于电商,以线下高收益、低风险、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为基础,以线上互联网平台规模化获取、服务用户的能力为依托。从这一点上来讲,目前市场上的玩家大多仍以互联网创业者为主,尚欠缺对于金融产品有深刻理解的团队,我们希望看到未来能有更多互联网技术背景与金融产业背景相平衡的创业团队参与到其中。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