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日益迅猛的科技浪潮,“众筹”(crowdfunding )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几日前,连 Facebook 掌门人扎克伯格在同斯坦福校长的谈话中,也强调了众筹的未来。
日前,众筹平台 Kickstarter 公布了其 2013 年的最新统计数据,300 万用户参与了总计 4.8 亿美元的项目众筹,平均每天筹集 130 万美元资金、或每分钟筹集 913 美元,有超过 80 万的用户参与了至少两次的项目众筹,并且另有 8.1 万用户支持了超过 10 个项目,不过最终众筹成功的项目总共只有 19911 个。
从数据来看,Kickstarter 仍然是全球市场最大最成功的众筹平台之一,2013 年参与众筹的用户分布在全世界七大洲的 214 个国家,甚至包括了来自南极洲的用户。相比 2012 年的 240 万用户的 3.2 亿美元的总众筹金额,Kickstarter 还是处于增长状态。透过本文,我们一同梳理下“众筹”的昨天、今天、明天。
“众筹”并不是个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词儿,网络只是让它的成长变得更加顺遂。
时光回溯到 1713 年,诗人 Alexander Pope 通过提前订阅的方式,将希腊史诗巨作伊利亚特翻译成英文。巨作耗时七年,但每一年都会推出更新,如同今天定期发布的美剧,这种“预消费”模式便是“众筹”的原形。19 世纪,法国将作为礼物的自由女神像拆分后,再运往美国重新组装。美国希望将她安放在一个价值 25 万美金的巨型花岗岩基座上,然而却在筹款时遇到障碍。出版商 Joseph Pulitzer 在自己的报纸(The New York World)上发起了一个筹款活动,最终意外得从 16 万募捐者手中,为女神筹得到了剩余所需的 10 万美元。
旧时代,众筹思路已见雏形。互联网时代,众筹的发展更加迅速。历史快进到 1997 年,英国摇滚乐队 Marillion 因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兑现原定的美国巡演。美国粉丝们伤心不已,却化悲痛为力量,借助互联网为心爱的乐队,在全球范围内筹足了 6 万美元经费,助演出顺利进行。互联网的力量首次得以发挥,它不再是 geek 专属,群众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仅仅时隔两年,一位电影制片人再度借助互联网,为债台高筑的电影 Foreign Correspondents 的剧组筹款 50 万。最初的思路很简单,他们只是想试试,如果预先传出有关电影的消息,能否快速筹集一笔资金。尽管多数募捐者为亲朋好友,以及圈内投资人,但却是电影同网络结合的起点。该片的导演兼编剧 Kines 说,“我非常用心,向每一位捐款者发送剧本、原始剪辑,以确保他们相信我的确完成了一部作品,而不是让他们的钱打了水漂。但人们会心甘情愿得帮助一个陌生人,还是让我感到吃惊。”
众筹的兴起
几年内,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希望新兴的力量能为自己所用。ArtistShare 便是其中一员,由粉丝为线上销售的专辑募集制作费,避开了传统的合约模式,艺人也可以分得更多利润。
以下是 2004 年 BBC 关于 ArtistShare 的一则报道:
十年过去了,ArtistShare 还在成长壮大。不久前,它同爵士公司 Blue Note 签订合约,共同打造一个更低风险的 Blue Note/ArtistShare。后起之秀还有 Sellaband 和 Pledgie,此外,更加偏向以资金募集的门户,如 JustGiving 和 GiveForward ,也采取了相似模式,即让不同人群为相同事件捐款。
如今,你可以轻易举列出一系列众筹平台, GoFundMe, RocketHub, Appsplit, Fundly, Unbound, PubSlush,Indiegogo 以及 Kickstarter 等。同时,小微金融工具平台 Kiva ,以及 P2P (peer-to-peer )平台也在兴起,其中代表有 Funding Circle, Zopa 和 Lending Club。尽管它们都遵循以上所说的“众筹”原则,但目的各异。众筹普遍用于创意类项目,而赞助人只是能够提早接触产品并获得自我满足感,此外无任何回报。
那些不能忘却的数字
2014 年,众筹更加平易近人,也更加备受热捧。它的魅力在于,可以为任何产品募集资金。如果你的产品能引起市场共鸣,众筹将成为快速引入现金流的有效途径。
智能手表 Pebble 可以说是近期众筹的一大赢家。2013 年,Pebble 通过众筹网站 Kickstarter 获得 1026 万美元筹款记录。开发商 Cloud Imperium Games 的太空模拟游戏《Star Citizen》,众筹金额亦超到 3000 万美元。
同时,Canonical 在 Indiegogo 众筹平台上为其自有品牌手机 Ubuntu Edge发起筹款活动,筹款目标 3200 万美元,尽管以失败告终,筹得款项的数字被永远定格在了 1280 万美元,但依然打破了之前 Pebble 智能手表在 KickStarter 上创造的筹款记录,成绩斐然。Edge 在 Indiegogo 上“最成功地”失败吸金的同时,也宣告了 Indiegogo 开始具备了向众筹界老大 Kickstarter 挑战的底气。
去年,初创公司 Songkick 推出众筹平台 Detour ,鼓励粉丝们游说喜爱的乐队、歌手到自家附近演出。尽管目前仅适用于伦敦地区,但用户却不再局限于粉丝。许多市场营销人员抓住了时机,利用 Detour 平台为演唱会做宣传,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可见,众筹也可以探寻供求,成为市场调研工具。
市场检验
2013 年,Indiegogo 的 Danae Ringelmann 曾透露,公司自首次投资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又与 Forest Whitaker 制作公司签订合约,这次合作不仅是为了投资,更是为了降低风险。
她解释说,“考虑到市场认同和市场价值,Forest Whitaker 希望投资的每一家公司都与众筹整合。很多人以为’众筹’只是另一种金融形式,话虽不假,但却不过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全球性孵化平台。因为我们在建立一个生态系统和崇尚社会、商业、创意至上的机制。不带主观色彩,没有手动参与,所有行为都从算法角度出发,而且完全自动化。 ”
换句话说,众筹是体现创意或者项目存在潜力的绝佳方式。如果大众肯为一个项目投钱,这个数据对投资人、银行、或者好莱坞制作公司都是极大的筹码,意味着他们可以借此储备更多资金。
“如今,每个非营利组织从基金会申请拨款,都是一种众筹的成功,” Ringelmann 继续说,“在未来,除非 VC 们看到产品先通过众筹验证了自身价值,否则不会再花时间多看潜在项目一眼。” 众筹如同市场调查,当普通受众肯为项目花钱,说明他们是真的感兴趣。
2013 年 9 月, Walt Disney Studios 前高级 VP,前国家地理电影首席,Entertainment Media Partners 现任 CEO Adam Leipzig 分析了电影产业如何应对正在兴起的众筹。 “工作室一边把大笔银子花在社交媒体营销,一边密切关注众筹。最近几部众筹电影,例如 Veronica Mars movie,均出自工作室之手。众筹的目的不是筹钱,而是确定市场认同,了解用户意向。”
市场认同的观点与 Ringelmann 不谋而合,而 Leipzig 所言的长期“口碑”效应也不可小觑。“当电影杀青时,当前的赞助人(backers)将摇身一变成为代言人。在我看来,众筹四成关乎金钱,六成关乎受众,它可以帮你同用户建立信任。” 尽管 Leipzig 认为众筹在娱乐领域前景可观,但对于非工作室制作(non-studio)的独立电影将更有益处。因为资助人可以获得切实的收入分成,而在传统的开放众筹平台无法实现。
2012 年 4 月,奥巴马总统正式签署《促进创业企业融资法案》》( JOBS Act ),这部众筹领域的公平公正条款,标志着初创公司步入资金募集新时代。法令于 2013 年 9 月正式生效,意图为正在筹措资金的创业公司减少法律负担,保证其能够在公开上市前吸引更多投资人。该法案允许所有公司通过公司网站、印刷品、电视、社会媒体或通过第三方网站等形式,以公开劝诱或公开广告形式进行私募。投资者和项目运作者获得更多法律保障。
新法令自然有新变化。对创业者来说,创业企业可以不通过交易所融资,使得股份模式众筹合法化,从而可以帮助企业成长;对于对投资者的而言,成本认购相对交易机构来说成本更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投资初创企业。
目前,在新政策的引导下,法国气泡酒公司 Le Grand Courtage 正在 CircleUp 平台展开众筹,意味着他们可以借助社交网络等公开募集投资人。CircleUp 本身已经是基于股权的众筹平台,公开募集的结果令人期待。
而 Le Grand Courtage 为何要选择这种形式募集资金,而不是利用现有众筹平台,并维护自身的平等性?CircleUp 的 CEO Ryan Caldbeck 有着自己的考虑,“类似的小规模公司,往往不足以吸引银行贷款,抑或是成长太过迅速,贷款无法满足需要。 Kickstarter 上的平均众筹金额为 1 万美金;而在 CircleUp 平台内的公司,往往需要的远不止这么多。平等性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
尽管 Kickstarter 能够吸引大量资金,但却不具备代表性。平等性往往招致土豪,他们更适合后期大公司,而不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虽说平等众筹是未来的趋势,但像 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一类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能否真正提供平等?
Kickstarter 的联合创始人 Yancey Strickler 说,“面对新出台的 JOBS Act,我们不会改变 Kickstarter,让其成为人们赚钱的渠道。它看似指出了精明的路线,能吸引更多赞助人,并促进平台增长。但资金源于对创意的热爱,而不是资本本身。我相信平等众筹将会成功,但我们还不会迈出这一步。”
Kickstarter 已经委婉拒绝了新政,Indiegogo 的 Danae Ringelmann 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平等众筹的潜力令人激动,它不仅仅能规范人们的投资行为,而且鼓励投资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尽管我们期待平等众筹成为未来商业的重要部分,但 Indiegogo 已经确立特权众筹模式,并且成长迅速且茁壮。”
总之,Indiegogo 尚在摇摆。无论如何,像 Kickstarters 和 Indiegogos 这样的大平台仍然无意走向“平等”,“我们期待资金筹措是平等的,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得到知音相助。即将发生的政策变化,必将提供更多机会,并惠及美国人民。我们始终在挖掘用户和大众的反馈,希望能够改善并提升 Indiegogo。我们会不断从投资和募集角度,优化自身。 ” Ringelmann 解释道。
顺应专业需求
一年前,专注图书出版的众筹平台 Pubslush 上线,它重点定位新兴作家、写手,众筹也开始小众化。问题是,既然人们可以轻松在 Kickstarter 发起活动,何必再细分专业领域?
公司的 VP Amanda Barbara 却信心十足,“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专业化平台。因为精确定位用户至关重要,不同性质的平台会吸引相似兴趣的受众。毋庸置疑,Kickstarter 和 Indiegogo 是优质平台,它们的成功有自己的道理。但太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同时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必然会造成关注度不均,好的项目可能被白白忽视掉。”“专业需求”悄然将 Pubslush 与业界大佬分离。一方面,它是“作家版”Kickstarter ;另一方面,募集资金变得更加方便。
Barbara 继续说,“与其他众筹平台不同,比如一定要设定 1 万美元的筹款金额,否则将无法进行。许多作家只是将 Pubslush 作为辅助品,他们已经笃定将著作进行到底,众筹可以帮助降低风险,增加动力。”
谈到平等性,Pubslush 会采纳新发布的 JOBS Act 吗?Barbara 坦言,“目前 Pubslush 并未提供平等性,书籍类平等众筹颇有难度,除非书本能够成为畅销书,否则无法真正具备平等潜质。它们存在于那些成功著作的电影版权中。”
尽管以上种种都是对未来的预期,但仅仅通过目前专业类抑或大众类的众筹平台数量,以及人们投入资金总额,众筹有着一片美好光明的未来。众筹渐渐同“民主化”挂钩。过去,政府和银行希望借助政策力量推动创业;而如今,互联网,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可能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