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现在的创业公司两极分化已经越来越严重。拿生死线A轮融资来说,即一天堂一地狱——有的创业公司可以在A轮就可以拿到1000万-2500万美元,而有的创业者,却因为无法融到钱而失败。
一个叫做Nikhil Basu Trivedi的创业者就在Medium上写了一篇叫做What’s up with the Series A?的文章,来谈论这个问题。他说,一个首次创业、刚从硅谷知名加速器毕业的创业者和他聊到了融资计划。那个创业者已经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融资,然后很自然地称,他认为他将会在一年之后的A轮里融到1500万-2500万美元。
即使是在集中了几乎世界上所有最慷慨投资人的硅谷,这个说法听起来也太自大了。要知道,在以前,A轮融资通常都是VC用200-600万美元来换取他们认为已经很有希望的创业公司10%-30%的股份。
现在的一些重量级公司也概莫能外。比如Twitter在2007年7月的时候,在它的A轮里融了500万美元,那个时候,它已经通过3月举行的SXSW大会证明了自己:30万用户,每天6万条推文。
而当Stack Exchange(那个时候还叫Stack Overflow)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增长到710万月独立访客时,它也只在A轮融了600万美元。
在2007-2011年那段时间里,还有数不清的案例,在A轮里融了标准的200-600万美元,而且很多公司在那时都已经有了不错的用户或者销售额。但是,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情况发生了变化。
看看这些数据:Snapchat 在去年二月融了1350万美元,RapGenius在去年七月融了1500万美元, Clinkle融了2500万美元,Teespring融了2000万美元, StyleSeat融了1020万美元, Oyster融了1400万美元, Medium 融了2500万美元,Coin 也被传出融了1500万美元。
这是正常的吗?是不是创业者们现在都可以拿到大笔的、千万美元级别的A轮融资呢?看上去像是这样的。根据 Crunchbase的数据, 2013年里,有102桩A轮融资的金额都达到了1000万到2500万美元,这比2009年的35桩增长了近两倍。大额的A轮融资已经越来越多——这是事实,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面。
在2013年,硅谷的VC圈都在谈论一个新词,叫做“A轮短缺”(Series A Crunch),一些接受了种子或者天使投资的公司,因为无法获得A轮融资而倒闭。由于过去两年种子和天使资金支持的公司爆炸式地出现,很多公司并拿不到下一轮投资,因为投A轮的投资人和钱都没有随着种子公司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这就出现了两面失衡的现象。一方面,1000万美元-2500万美元的大额A轮融资在增加,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因为面临“A轮紧缺”,根本融不到钱。
还有更多的数据可以说明,A轮融资的平均金额是在下降的。2011年,A轮融资的平均金额是641万美元,而2013年是582万美元。比起那些动辄几千万美元的数字,2013年的A轮融资中位数仅仅为300万美元。
Trivedi说,这个趋势只会导致了一个结果,叫做Series A Bifurcation(A轮分叉点)。热门的公司将能够轻易融上超过一千万美元的资金,而其他公司却融得更少。
那些明星公司,比如在用户、收入增长上表现非常强劲的,或者明星创业者的团队,通常会是大额A轮融资的有力竞争者。其它的创业者们,却只会觉得完成普通的A轮融资都很难,通常只能拿到小规模的种子+轮,甚至是只能面对关张的现实。
这说明了什么?那些所谓的科技热潮、公司上市后股价暴涨的神话、或者明星团队一轮高过一轮的估值,都不是属于一般创业者的,属于他们的,反而是越来越拥挤的市场,以及“赢者全赢”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