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某杂志用一期封面做了一个《怎样监管支付宝》的报道,按照这个报道去看,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非常危险,非常可怕,如此一来,不加强监管,则必出严重后果。我想这样的观点肯定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在这个文章之前,先后有一些监管层的研究者做出了诸如“余额宝要缴纳存款准备金”这样的判断。同样,在上个月,银行业也的确采取了一些看起来非常有针对性的行动。
互联网金融以及其支持者们则属于另外的一个阵营。这些声音更多的出现在互联网上,有的也十分激烈。而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受益者——普通的民众则更多的选择站在了这一方。
位置不同,或者是利益不同,或者又是根据不同的经验,当然会有不同的派别和结论。但这样的利益之争,监管与逃脱监管之争,又的确是过于陈旧的看问题视角。
但如果以最近的一本热门书籍《反脆弱》入手,我们或许能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审视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问题。
书如其名,《反脆弱》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可以从冲击中受益的,“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之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些能在各种风险与不确定中成长的事物,都是具备“反脆弱”性的事物。按照作者的主观认识,反脆弱的优点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反脆弱》的作者将世界上的事物分为三种:脆弱类,强韧类,以及反脆弱类。而按照更为详细的分类,作者把银行体系分在了脆弱一栏,而相对的,把互联网企业(硅谷)分在了反脆弱一栏。
作者认为互联网企业的两个特性是反脆弱特质的,一个是快速失败。所谓快速失败,当然可以理解为试错,也是一种对事情不断尝试不惧失败的精神。很多公司都会承认自己是快速失败的产物,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的公司就说,这个游戏的成功就是多次失败的结果。快速失败也是一种对创业家精神的鼓励,对于个人而言创业失败自然非常倒霉,然而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创业失败,才会有更多更强大的企业出现。用书中的话说就是,那些杀死了我的东西,会让其它人更坚强。
作者提到的另外一个互联网企业的特质是保持愚蠢。众所周知,这是乔布斯的名言,另外的一个翻译方法叫做“求知若渴”。对于不熟悉的领域,毫不畏惧,勇于探索,这就是反脆弱的一种表现。
而脆弱,毫无疑问是银行系统的一个特质。所谓脆弱,就如同一个玻璃杯一样,总是需要轻拿轻放,而且为了防止破碎,还要经常加上一层保护膜,不仅如此,在外面的箱子上,还要有警示标语。因为脆弱,所以别人不得碰触。银行在这方面的特质似乎是非常明显的,它本身的业务就极度具有风险,即便有监管也不能完全避免,而面对外来入侵利益受威胁时,银行业往往也以保守和风险作为一道挡住别人的护城河。
作者在这里将银行体系和硅谷体系相对照,是因为在美国这两者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截然不同的风格。而如果我们将这样的对照体系拿到中国的银行和互联网之间,那么很显然,目前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之间的问题是一个最好最直接的例子。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极短的时间内野蛮生长,而使得本来波澜不惊安安静静的银行水池子突然变得看起来翻江倒海一样。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反脆弱获得了收益,更获得了认可,而脆弱一方显然是被攻击的一方。
《反脆弱》的作者说,“脆弱的事物将消失,或者被削弱”。这是作者的一种看法。而在我看来,脆弱事物的消失或者削弱,未必就是一个你死我亡的过程。相反,我认为如果脆弱的事物如果能够看到反脆弱的特性,进而促进自我的进化,那么对于原本脆弱的事物而言就未必不是好事。比如,如果传统的银行业能够更多地吸取互联网企业的精神,并且能够恰当的运用,那么降低脆弱性也未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从相反方向吸收有点对自己进行改造并非容易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提到了一个脆弱推手的概念:对于脆弱性而言,多的干预和保护往往更具有副作用。经济计划以及各种不必要的监管都是脆弱推手。因此,要减少脆弱,降低脆弱风险,减少这样的推手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而言,也未必没有启发。
行文至此,如果就从反脆弱的阐述和赞许而言,我的立场也不言自明。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真实的反脆弱性?如果有的话,我们是不是应该重视这种优点?而银行业是否应该认真对待这种反脆弱性对自身的脆弱的克服作用呢?监管机构又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反脆弱的重要性?是继续做脆弱推手还是积极拥抱反脆弱呢?
写作这篇文章,并不是要给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毫无保留的唱赞歌。这篇文章只是希望我们能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此外,脆弱与反脆弱都是相对而言,互联网金融本身也有其脆弱性,而且像余额宝这样,其规模越大,可能其脆弱性也就越凸显。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才能克服它的脆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小小崔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