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金融 正文

行业预测:P2P有望在2025年达到1万亿规模

作者:Cromwell Schubarth 时间:2014-05-15 0

据FoundationCapital合伙人CharlesMoldow称,一批新生的借贷者将吞掉那些所谓“不可战胜”的金融巨鳄25-30%的业务份额,到2025年P2P份额将达到一万亿美元。

在一次采访中,Moldow就周二Foundation发布的声明书向我表示:“传统借贷做得很好,尤其是银行业。”他自己投资了LendingClub,这是目前做到好几十亿贷款的新兴公司中最资深的其中一家,而Foundation还投资了好几家。

Moldow在一篇有关声明书的博文中说到:“资源整合造就了全国性大银行,与其说它们是这个团体的支柱,不如说是金融界的大超市。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之而来的是政策变动,借贷数目陡降。虽然数目减少了,利润却没有。为什么?因为银行仍从利差中赚取了巨大的,甚至不断扩大的利润。”

他说,这便是诸如LendingClub,Prosper及其他类似的新兴金融公司产生的开端。

以下是我们谈话的副本,我适当编辑好以便长度及准确度一致。

你在文章中说P2P借贷可以毁掉银行业,我们甚至不用去保护那些“不可战胜”的金融巨鳄。为什么?

现在的状况是政策和其他因素共同造就了这些大银行。它们坐拥巨额存款,并将这些钱投进高风险证券投资中。我们都感到这不可靠,因为如果这些银行都倒了,给经济带来的冲击是很严重的。它们确实“不能被战胜”。

从根本上说,如果银行没有过多与经济相连,尤其是同消费者经济结合,如果没有高杠杆投资,我们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被银行套牢。

我相信,市场间借贷正在吞食银行的贷款账项,并将在下一个十年间达到一万亿美元规模,甚至更甚。一旦这种情况产生,将极大地减少我们经济在大银行下的风险敞口。

这个过程要多久?

我的猜想是大概到2025年,我们将看到变革。这会比大家意识到的时间还要快,它就在我们眼皮底下,且和硅谷科技创新息息相关。这不像Facebook和Twitter已触动了万千人的心弦。市场间借贷者现在只是感动了很小一部分人,但它们将对它们的顾客带来极大的影响。国内已有几十万人拿出了他们的贷款。如果基数够大,这种累积性影响是很大的。它可能就在眼皮底下却无人察觉,但其影响可不是。人们对于这个概念不是很熟悉可以理解,但当他们熟悉了这个理念,业务就会变得更大。

你为什么认为这会发生?

银行不受人喜爱。大银行的批准分数相当低,可能也就刚好高于手机供应商和有线电视公司。

当你和百万富翁聊天时,他们并不认为能从银行拿到应有的银行服务。他们说,他们可能从Google或Amazon或其他品牌得到这种服务,但不能从J.P.Morgan或花旗银行或其他类似机构得到这种服务。

客户群甚至都不想从已有的供应商手中买这种产品,而新供应商却同他们的客户群更息息相关。因此,我认为,你将会看到一个新年龄层的人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融资,这是因为这种融资产品真的很吸引人。

我们五六年前之所以那么兴奋是因为,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这个将一万亿美元同下一代人群相结合,且适用于所有人群的主意能做得更好。这很难得,让人兴奋不已。

我们说到信用方面了吗?几年前,当Mint刚出现时,就有人担心将他们的社保号码、个人和银行信息告知这类新公司是否安全。

这又回到2008或2009年的合法性问题。但现在我们说的是每年市场上产生的好几十亿美元的贷款。我认为我们已经度过了那段危机难关。我们很快就有公司在严格的分析师和SEC审计下上市。我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不必担心信用问题。

当然,银行资金的一大来源便是存款和它们征收的各种银行费用,也包括由其贷款组成的证券再包装和再销售。这和我们现在说的新公司做法有什么不同?

就在过去十年,消费者付给银行一万亿美元的费用和利润收入。在之后的25年,市场间借贷将吞掉其中的30%份额。这是它们低费用、低利率的特点带来的。

想想如果你有好几亿美金,然后把它们放到借款人手里,这将会极大地刺激经济增长,而这也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新公司要如何挣钱?

有好几个不同模型。有些公司只是充当市场角色,从双方那儿赚交易费用,也就是从借款人那儿收取贷款发放初始费用,从贷款人那儿收服务费。其他市场则在净收入和净利润中占取一定份额。它们拿走一小部分收入和利润。

你能看到什么还没被发现或刚刚被发现的新机遇吗?

我们发现了七个市场面,加起来收入可达八千七百亿美元,均可适用于市场间借贷。包括学生贷款、金融产品购买、小公司借贷和其他方式。一年可得八千七百亿美元收入。

LendingClub是该行业龙头老大,却仍只是占据很小一部分市场。这个市场还有很大的参与空间。现在美国共有一万家银行。这不是个胜者为王的市场,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银行传统上的一大业务是存款、审核、定存和商业账户。显然,它们已在这些年间走得太远,但是否就已经成熟到要走下坡路了呢?还是这只是大多数银行未来将做的业务?

我们在文章中谈到的主题之一是净利差,就是银行付给借款人的钱同银行收的费用的价差。利差是银行赚钱的机会,这笔数额在过去20年持续增长。现在它已达到13-14%,历史新高。但银行该受点利差压力了,因为市场间贷款人基本上会拿走这部分利差,直到双方持平。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