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平板和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强势来袭,大街上随处可见被这些小玩意儿们迷得“神魂颠倒”的路人和司机。马路牙子、公交和地铁上,大家伙儿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睛盯着手机屏幕一动不动。甚至有的司机已经习惯了边开车边瞅着GPS导航,接电话发短信也是家常便饭。
去年滴滴、快的两家打车软件推出的巨额补贴服务,让的哥们也开始为之疯狂,经常在帝都的出租车上会看到前面风挡下一溜排着几台手机,五花八门的叫车应用响得特别欢实,但这可不就是给行车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了么。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行人和司机因分心而酿成大祸呢?
来自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UMKC)的研究生团队研发了一款名为‘WiFi-Honk’的智能App,可以自己预估行人和汽车是否可能发生碰撞事故。和传统特殊的通讯机制不同的是,这是我们第一次将WiFi用在了车人、车机的通讯领域。
目前不管是V2V还是V2I,涉及到汽车交互通信领域的应用时还离不开DSRC(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和特殊设备的支持。因此,为了能够让行人和车主在使用时避免携带额外设备产生的不便,从经济上达到节省成本支出的目的,研发团队将目光转向了Wi-Fi。
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具有Wi-Fi连接功能,开启后,系统在搜索优先级别高的无线网络的同时,可以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向外发送短信息流。对路人和司机来说,WiFi-Honk可以将由GPS提供的手机位置信息、加速计测量的行走速度以及陀螺仪决定的运动方向这些信息片段截取形成不同的Wi-Fi信标,配合从其他单元中获取的移动信号,WiFi-Honk通过碰撞预测的算法来判断是否需要提醒行人和汽车注意安全。
之前,要将两个移动物体通过快速稳定的WiFi连接起来根本不可能,因为要通过WiFi传输数据,两台电子设备首先得建立一个网络连接。但问题来了:Wi-Fi根本无法在速度超过8-12km/h的状态下正常工作,因此以常规的方式建立Wi-Fi连接行不通。不过,Wi-Fi信标可就不一样了,当物体运动速度达到120km/h时,依然可以被设备捕捉到。按照默认设置,手机每100毫秒就会自动向外传输这些信标,当然时间间隔可以手动调快或者减慢。
下面的视频记录了该团队在实际生活中对“WiFi-Honk”的测试过程,该视频还获得了ACM Mobisys 2014(第十二届国际移动系统应用与服务大会)的“最佳原创视频奖”。视频中,来自密苏里州立大学的这支团队通过测试模拟碰撞环境以及同步发生的实际场景,来确定行人或司机需要的反应时间以及警报的提示方式。
研发团队表示第一步首先是确保系统不会发出一些不必要的警报,但如果现实场景中真的出现安全威胁的时候,这些警报的方式还必须要有说服力。现在WiFi-Honk可以提供震动、蜂鸣以及画面闪动等提醒方式,根据安全威胁的紧急程度和方向系统可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都和玩《反恐精英》、《光晕》差不离。
从现在WiFi-Honk的原型机来看,使用者通过App客户端来确定“行人”“司机”的身份,不过该团队希望未来能够将这项技术从智能手机移植到更广泛的平台上使用。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UMKC)的计算机工程师宋世俊(音译)是最先提出“WiFi信标”这个想法的人,他带领的团队目前正投身到一款可供老人儿童穿戴设备的研发中。
他还指出,未来这项技术同样可以作为嵌入式的设备由汽车主机厂直接装配到产品当中,这样安全预警系统就可以大范围大批量地投放市场,与此同时,车车、车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如果像宋先生设想的那样,恐怕未来的公路上信号会塞车,因为每个人、每辆车都会源源不断地向外传输着Wi-Fi信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WiFi-Honk的使用会提高行人和乘车人的安全,但同时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其他方面的挑战。UMKC的开发团队也强调了使用过程中信息可能出现互相干扰的状况,同时如此密集的通信很可能会造成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
除了用于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密苏里州立大学的研发团队同样看到了该项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潜力。比如像机场或者建筑工地,因为噪声和人员混乱的缘故,在硕大的地方要找到特定的某个人实在有些费劲。当然把这项技术用在自行车、摩托车手的耳机上也是一个保障行车安全的有效措施。
小结:
车云菌从没想到WiFi除了可以为手机省流量之外,还能充当报警系统的重要角色。夜里赶路,在自行车挂上一盏夜行灯,打开WiFi-Honk就可以不用担心会因为看不清而发生事故了,它所传输信号的范围非常广,而且不用光也可以“看清”前方的障碍物。所以,不管你是步行、骑自行车或者驾车出行,完全不需要购买任何昂贵累赘的硬件设备,只要有了WiFi-Honk,立马变身智能达人,岂不心里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