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创业 正文

【1984新一代】热钱涌入,80后创业潮

作者:汪再兴、韩紫婵 时间:2014-07-21 0

【1984新一代】热钱涌入,80后创业潮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以8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主力开始登上创业者舞台,或者成为职场中枢。今年来尤其火爆的两家备受公众关注的创业公司,刚刚赴美上市的聚美优品CEO陈欧,以及被传统媒体集体讨伐的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就都是83年生人。

美国财经作家迈克尔·刘易斯曾经在为2000年前后开始的第一轮互联网泡沫辩护时讲到:如果投机商们将高科技股票的价格抬高到一个可笑的高度,结果就是:

会出现很多受过技术训练、创业欲望更强的年轻人;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更高,一定还会产生很多有趣的商业想法,这些想法在此之前是过于超前的,但是有一天就很有可能与时代保持一致。在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结果:会出现数百万英里长的冗余光纤。这有一点浪费,因为我们现在还不需要,但是它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很快有一天,我们就会需要了。最后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许多之前因为害怕新企业还在沉睡之中的大公司会慌忙地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无论你对经济繁荣有什么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它让人们不停地忙碌。

创业氛围下的人们确实有停不下来的感觉。相比1984年开启新商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今年是海尔、联想等一大波著名科技企业成立三十周年),如今,生于84年前后的这班80后“1984新一代”的崛起,也经历了虽然漫长但还算平稳的经济繁荣期,正在登上新一代历史舞台的80后互联网创业者,与第一代互联网人相比,他们不止满足于技术上的微创新,更改变了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如美国人上世纪90年代热钱涌入硅谷,新一代创业新贵辈出一样,如今的中国正在接受全球各地资金的“洗礼”,新一代创业潮在兴起、成熟。基于中国第一代创业者如今都成了著名企业家的1984年起点,新一代创业公司则又在这一波资本浪潮中开始如雨后春笋。从本文开始,钛媒体特邀合作伙伴博客天下杂志,将发表一系列全新一代及资本及创业潮特写。

2002年,美国财经作家迈克尔·刘易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为经济繁荣辩护》,在此文中,他回应了美国人对90年代热钱涌入硅谷,创业者辈出现象的质疑。当时,许多美国人认为,这不过又是一场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泡沫。

而迈克尔·刘易斯则为这群极客辩护,如果投机商们将高科技股票的价格抬高到一个可笑的高度,结果就是:会出现很多受过技术训练、创业欲望更强的年轻人;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更高,一定还会产生很多有趣的商业想法,这些想法在此之前是过于超前的,但是有一天就很有可能与时代保持一致。在这个例子中,还有一个结果:会出现数百万英里长的冗余光纤。

这有一点浪费,因为我们现在还不需要,但是它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很快有一天,我们就会需要了。最后还有一个后果,那就是许多之前因为害怕新企业还在沉睡之中的大公司会慌忙地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无论你对经济繁荣有什么看法,不可否认的是,它让人们不停地忙碌。

这位曾对美国华尔街经济泡沫持批评态度的财经撰稿人对硅谷网络科技公司的兴起心怀善意,他写作此文的背景正是美国硅谷互联网公司崛起的1990年代。

90年代:第一代互联网投资和创业热

如果说,1956年成立的肖克利晶体管公司和1971年诞生的英特尔微处理器可以被视作现代硅谷高科技公司的起点,那么,1995年网景公司辉煌耀眼的股票上市则是硅谷历史上又一条分界线。此后,互联网公司成倍增加,许多公司都得到了数量惊人的资金,从来没有哪个时期的初创公司能够这么容易上市。

这场互联网的狂热第一次将硅谷的科技与华尔街的投资人直接又迅速地联合起来。硅谷历史研究者阿伦·拉奥和斯加鲁菲在《硅谷百年》一书中写道,在美国1990年代,新硅谷把以技术为重的的纳斯达克股票指数变成了当红明星。

引发1990年代硅谷创业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高科技公司聚集地湾区的第一批成功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多数已经退休,并且自己成为了风险投资家,这是现代天使投资人的雏形,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并对后来的科技创业者抱有天然的好感。于是,1994年硅谷天使投资团在美国成立。本着真正的硅谷精神,而不仅仅是将钱汇集在一起的计划,其主要目标是聚集大家的智慧,而非钱财。硅谷天使投资团里的成员每月开会,他们是初创公司的领路人。

回到中国,12年过去,迈克尔·刘易斯为《经济繁荣辩护》所描述的经济繁荣的时代与高科技创业者涌现的关联现象正在中国发生。

第一代创业者开始分享果实,成为天使

1998年前后,中国第一代互联网公司诞生。进入2014年,新浪董事长曹国伟、搜狐CEO张朝阳、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小米董事长雷军、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这一批受惠于改革开放与互联网技术创新的企业家,开始成为中国新一代的天使投资人,资本市场的活跃直接促进中国那些更加年轻、更富有创造力的创业者以一个不可能的速度去完成财富上的积累和技术上的突破。

可以说,一场现代淘金热正在中国形成。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那么多毛头小伙子在这样短的时间赚到这么多钱,这显然是一个奇迹,在北京中关村,在上海、深圳的高科技园区,随处可见一群风投人围坐在一群年轻到令人发指的极客和拥有激情的创业者面前劝说他们引入自己的投资。说这群极客新贵颠覆了以往市场经济关于投入产出的规律也不为过。

一份来自中关村的数据也足以佐证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市场的繁荣正在催生新一代富有创业热情的富豪阶层,与50后、60后创业的企业家不同,这群创业者并非脱胎于体制,而是一批拥有知识、富有创业激情和创造力的屌丝。

1984年到2014年,经历了30年漫长且平稳的市场繁荣周期后,曾经骗子扎堆的中关村已经变成拥有将近20000家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均每年3000家科技企业在这里诞生,2013年新创企业的数字更是高达6000家。在这里,每天都在创造巨额财富,年收入过亿的企业有2300家,235家企业已经成功上市,将近1000家企业符合创业板上市账务指标要求。

9年前,《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凌志军看到距离中关村仅3公里的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间挤了38家年轻人创立的公司,感叹这景象优如“新世界混沌初开”。

中关村的变迁

这位传记作家如此描述当年他看到的中关村创业的场景:“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由一张简易电脑台和一把转椅组成,和大公司里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在通常镶嵌员工姓名的那些地方,贴着公司名称,一律由普通道林纸打印而成,凌乱一片,让我想起满天繁星。电脑台后面坐着的那些人,个个年轻。他们是老板,也是会计,还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

那时的凌志军恐怕很难想象2014年的中关村正在发生的一切。曾经的海淀图书城已经更名为“中关村创业大街”,这条步行街上挤进了10家与他当年看到的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间类似的创业服务机构。在创业者聚集地,一家名叫车库咖啡的一间大厅里,一张6人坐的桌子代替了9年前一人独享的格子间,一位90后CEO兼产品经理占据桌子的一角,这就是一家公司。在这里办公每人每天的花费可以低至20元,800平米的咖啡厅能容纳150个创业者。

相较以往,创业者开始变得更加松散和独立,创业成本变得越来越低,一个人加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这也意味着,创业者失败重来的代价变得越来越小。

美国MBO合伙公司是一家帮助客户成为独立咨询师的企业,它在2011年9月的一份报告中也预测到这样的趋势,到2020年,40%至50%的劳动者都是机动工人(包括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和失去全职工作后意外创业的人),而到了2030年,大部分劳动者都将成为机动工人。职业未来学家弗兰克·斯宾塞将这些人称为创业个体,他认为,这些创业者正在成为全球龙头企业眼中的首选人才,他给出的原因有些出人意料:不是考虑到这样能节约成本,而是认为这些人更具专业才能和潜能,因为他们更专注于突破性成果,而不是传统的工作。

1984群像

在2014年这群互联网创业者中,最令人瞩目的群体当然要数1984年左右出生的这一代人。与那些还正在寻找投资和转瞬即逝的90后相比,他们显然已经在被60后、70后霸占的商业世界中站稳了脚跟。

经营富豪榜的胡润曾统计过,中国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80%是1962—1975年的那波人,里面属兔的最多,都是1963年出生的。这一波人是当今全世界所有国家里面拥有财富最多的一群人,而且是最年轻的一群人,中国排名前1000名的富豪跟美国比,要年轻10岁左右,跟日本比年轻12岁左右。这波人在再造中国过程中,发动了最早的互联网的奇迹。

这些人中的多数是在1984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司。这一年邓小平正好80岁,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代表人物的柳传志40岁、张瑞敏36岁、王石33岁,南存辉最小,只有21岁,他当时的职业是修鞋匠。这一年,受惠于邓小平描绘的改革蓝图,他们开启了自己的冒险。

中国企业史作家吴晓波把1984年称作是“中国公司元年”,他认为,1984年也是一个堪与美国的1886年相提并论的“伟大的年份”—可口可乐、雅芳、伊士曼柯达、花旗集团、强生等公司均诞生于1886年的美国。这些在1984年公司元年缔造企业的企业家靠着眼光、勇气和抓住经济转轨带来的短暂市场真空的机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但在2014年,1984年创建公司的企业家们不得不面对来自与他们公司同一时间出生的年轻人挑战。

首先是财富的比较。1984年柳传志创立的联想30年后的市值是139亿美金,同年创立的科龙电器现在的市值是19亿美金,同样在1984年由张瑞敏创立的海尔集团今天的市值为63亿美金。

而在2014年上半年,刚刚创立4年的化妆品电商聚美优品上市后的市值是40亿美金,1983年生人的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成为纽交所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其个人所持股份市值超过11亿美金。

另一位最近备受关注的创业者,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创建两年的兴趣搜索引擎今日头条的估值是5亿美金。专注于O2O外卖的饿了么CEO张旭豪在引入腾讯资本后的估值也是5亿美金。

除了财富的规模,这群1984年左右出生、30岁上下的创业者还在以一种火箭式的速度扩张他们的公司,陈欧的聚美优品4年内从四五名员工增长到上千名;而张一鸣正在筹划买下今日头条所在大厦的第3层楼,今日头条也从两年前刚创立的20名员工到如今两层打通办公室都无法坐下的200名员工和1000多台服务器。

如果说,在2014年,30岁出头的陈欧、张一鸣登上商业舞台的方式是以商业模式和技术上的突破,以及令人咂舌的财富增长速度,那么十年前,80后第一波创业潮中的年轻人则更多是以年轻和叛逆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与今天90后创业者马佳佳一样,这群第一波80后创业者创业伊始便饱受关注。2006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报道了四个80后创业青年的故事,他们是80后第一波有据可查的创业者。由此,他们也迅速成为日后被媒体反复提及的“80后新贵”:泡泡网和汽车之家CEO李想、主攻社交平台与服务的康盛创想CEO戴志康、提供影音文件的视音频娱乐网站MyseeCEO高燃、经营真人实景游戏业务的时代美兆CEO茅侃侃。

前三位创业者同为1981年生人,年龄最小的是茅侃侃,出生于1983年。(见钛媒体本专题深度文章《茅侃侃,第一拨80后创业代表的跌宕起伏》)

彼时,他们都刚20岁出头,是80后首批公开亮相的创业者。而现在,泡泡网早已是中国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IT垂直互动门户网站之一,汽车之家则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网站,而康盛创想的Discuz早在2005年就已经是华语市场占有率最高、用户数量最大、体验最为标准的社区论坛产品。

不过当时,80后第一波创业潮的弄潮儿多数因早产而经历波折,在央视报道四个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半年后,茅侃侃在Majoy产品定价问题上与员工发生争执,大量员工选择辞职。李想从泡泡网转型汽车之家的想法遭到了公司上下的反对,几百名员工集体辞职以示抗议。而一味利用媒体高调包装自己的高燃渐渐成为众矢之的,引起投资人的强烈不满,高燃辞去Mysee总裁职位,从此销声匿迹。

可以说,2014年崛起的这批80后加上2006年左右涌现的第一批80后创业者共同写就了1984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商人的创业史。我们姑且将这群1984年左右出生的商人与柳传志这一批在1984创建公司的老一代企业家区别开来,称他们为“1984新一代”。

作家马克·克兰斯基曾在《1968年—撞击世界的年代》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反叛一切”的年轻人。

区别于第一代互联网商人的微创新,“1984新一代”的创业家们更希望自己是技术上的原创者,而不是跟随者,甚至是抄袭者。张一鸣的今日头条的算法技术全部由自己的团队研发完成,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海外的同类阅读推荐产品。

他们还尝试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做出改变,员工持股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与在美国1990年代末就已经成熟的创业公司员工持股相比,这虽说谈不上什么创新,但这种公司的治理结构还是让中国初创企业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能够吸引更多的野心家和创新者参与企业的建设。

员工持股现象会带来什么结果?一本由社会学家约瑟夫·布拉斯(JosephBlasi)、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克鲁斯(DouglasKruse)和《商业周刊》记者艾伦·伯恩斯坦(AaronBernstein)合著的《拥有者的公司》的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书的作者仔细过目100家新经济公司普通员工的期权交易记录后,发现,在这些公司的高层人员卷走大量现金的情况下,公司普通员工实际上赚得更多。也就是说,在经济繁荣期间,投资者将他们的780亿美金全都送给了这100家新公司的普通员工。

美国人的调查理论反映在2014年中国的表现就是,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几个月前还在订外卖的程序员,在公司上市后,搂着一位嫩模走进一辆高端跑车。这群1984年出生的创业者也意外在公司内部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论。

与那些急于颠覆一切的90后创业者相比,现在多数年龄在30岁左右的他们更懂得接受上一代人的帮助。正如,美国硅谷80后企业家的崛起得益与上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转为天使投资人的资本与眼界。“1984新一代”的崛起也得益于上一代大公司和巨头的滋养。

1984年左右出生的这一代科技新贵享受的创业资本,多数来自于上一代互联网商人的眼光和培育;他们的底层技术多来自于谷歌的搜索引擎、微软的系统,乃至是苹果公司建立的平台;他们面临的商业环境也依赖于阿里巴巴等第一代互联网电商对人们电子购物习惯的养成。他们中的多数成功者都进入过名校和知名公司学习,但又因为厌恶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和毫无创意的产品研发而离开。公允地说,他们更像是在一群60后、70后的支持下完成对当今整个商业世界的接管。

不过,在通往财富骤涨的道路上,“1984新一代”与现在把握话语权和规则订立的50、60一代的冲突看上去不可避免,例如,1983年生人的陈欧聚美优品不得不面对与1964年生人的马云创立的淘宝、1974年生人的刘强东创立的京东竞争;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的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和第一代门户网站爆发冲突。

代际冲突不可避免

在这场冲突中,“谁会赢”成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财经作家吴晓波的答案是,“80后将接管这个世界。”他告诉《博客天下》,随着80后日益成为在创业、消费、流动和创新等领域的主力,中国商业已到了一个60后、70后向80后“交棒”的关键时刻。这位财经作家列出了在商业世界里,四个向80后转移的表征。

一、谁在创业?淘宝网上80%的中小卖家都是80后。二、谁在消费?80后成为商品房、汽车、服装、电影的消费主力。三、谁在流动?70%以上的酒店住宿、外出旅游都是80后。四、谁在改变?80后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商业模式、生活模式乃至言说方式,整个世界的基本都在发生大的变化。

吴晓波说,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商业世界,老百姓的消费模型、创业模型,甚至思维方式都是由1962—1975年这批人所决定的。因为是那一代人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由他们的价值观所构成的。但是当消费、流通、创业的人群不同的时候,原来的商业模式都会颠覆掉。简单举一个例子,过去一家传统企业大概要用十年时间才能建起全国的销售渠道,而现在有了互联网之后,哪怕是在甘肃,一个男孩也可以第一时间买到耐克限量版的球鞋。

既然商业世界的消费主体和话语权已经转换到80后这批年轻人,那么“1984新一代”又与他们的上一代企业家有哪些区别呢?吴晓波给出了1984年新一代商人区别于上一代商人的4个重要特征。

更相信常识。70年代的人生活在一个财富爆炸的年代,那时候GDP的增长速度每年在10%以上,会发生一夜暴富的奇迹。而80后处在一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更加相信常识,而非奇迹和一些非常特殊的方式。

更相信自己。80后比70后更相信自己,而不是集体,更相信和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

更相信常识。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更趋向于与全球的普世价值进行融合。

更懂得享受。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过程都是非常艰苦的,但如果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作为代价,则是不值得的。80后更懂得这个道理。

这位70后的财经作家甚至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无可奈何地谈及一个细节,他的视频团队全部是85后,这群85后的年轻人给他提建议说:吴老师,你那么严肃的财经视频肯定没人看。为了给吴晓波的财经视频增加收视率,这群85后的视频团队一边让吴晓波讲非常严肃的宏观经济,一边自己在旁边吐槽。然后这群年轻人还告诉吴晓波,所有的吐槽都不能更改。显然,吴晓波的80后团队已经颠覆了他们70后生人以往的经验,这位财经作家即便不习惯但也必须接受。

现在我们好奇的问题是,这一代80后最成功的商人将如何面对老一代人的挑战,他们的创业原动力和商业手段又有何新意?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这个商业世界里最常面对的两种结局?是否能在失败的教训和巨头的包围中杀出重围?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的商业世界中,“1984新一代”商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另一个附加问题来自外部环境,2014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兴起是否又是一场泡沫?这又回到2002年,迈克尔·刘易斯所遭遇的疑问,这位财经作家在《为经济繁荣辩护》一文中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对业务的价值系统造成影响。它让人们从喜欢抱怨自己公司的人,变成哪怕只有一瞬间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原来想象中那么厉害。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很厉害的话,就会去硅谷了。”这句话在2014年的中国语境下的含义是,如果今天你够厉害,请去中关村闯一闯。

某种程度上说,繁荣和泡沫是一对同义词,在中国短短20年的互联网历史发展史也验证了这样一个轨迹,泡沫是市场繁荣的征兆。还记得2000年中国互联网泡沫发生时,很多媒体论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到当年10月份将有80%~90%的网站死掉,10年过去,这句话更像是迈克尔·刘易斯所著的《说谎者扑克牌》书中赢家的谎言。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