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告称,到 2017 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 230 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数据也表明,到 2017 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大关。旋即,移动医疗健康市场也被视为下一座「金矿」,移动硬件、软件、互联网和金融界纷纷下手,移动医疗在中国一时间热闹非凡。
移动医疗无疑是 2014 年科技、医疗、金融投资等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和领域之一,但移动医疗究竟是想移还是想动?是要医还是要疗?是从硬件起步还是从软件下手?针对这些话题,在各种峰会、论坛、学术会议、相关沙龙活动上互联网专家、医学学者、企业大佬和投融资分析师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
前不久,由中国数字医疗网与《当代金融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15 年最具投资价值的移动医疗项目」评选榜单新鲜出炉! 血糖高管入选「2015 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在会议茶歇间,有幸和血糖高管联合创始人王海军先生有过一席话,其从移动医疗要硬还是要软这个视角解读移动医疗的现状和未来几年发展趋势。
广泛的来讲,移动医疗应该包括两个细分行业: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移动医疗主指采用移动通讯和云计算技术,对涉及医学专业的数据(图像)采集、传输和分析、干预和再干预三个业态模块,主要应用于远程医疗和医疗机构内或间的业态流程,在救护车上的快速指导、尤其对「救命三分钟」和治疗上的「黄金半小时」意义重大。医疗健康主指涉及到生活健康层面的硬件、健康信息采信、健康数据判读分析、健康状态干预调整的整个业态流程。移动医疗这么受到业界、金融和互联网界的无限热宠,主要集中在健康硬件、数据采集、医患交流、预约挂号等某个或有限几个细分的具体环节,真正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医疗级的产品或平台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说到移动医疗,其实移动健康才能称得上移动医疗的主战场。
移动健康从产业链分析,一般认为分三个阶段: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干预三个层面。
数据采集,其实就是这两年非常火爆的智能硬件了。我们耳闻能详的像运动手环(包括 JAWBOND、咕咚、BSKCARE、乐跑、体记忆、幻响、小米手环等),但运动手环几乎都是只侧重运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外观比较悬,对于分析尤其是结构化数据分析是其致命的弱点,也是其不能让医生采信的核心原因。
事实上,运动手环的尴尬其实也是整个智能硬件的天生缺陷,也凸显前一段时间我们对于移动医疗的认知上的误区。
包括运动手环、智能水杯、蓝牙血压仪、智能血糖仪、智能心电监护仪、睡眠监控这些在过去的两年风生水起的机构或产品,已经或正在远离人们的视线。
今天,移动医疗早已经不是:移动医疗=硬件+传感器+app+服务器这样一个传统认知的初级阶段,也已经不再是重硬件、轻分析干预的医疗模型,而是走向了社群模式、医患交互和深度数据分析干预的新路程。
照这样来看,从数据采集入口的智能硬件,如果还是仅仅依赖采集数据取信于用户,肯定是死路一条。
那数据分析和数据干预这两块业务模型又是怎样呢?
数据采集无论如何还能首先获得硬件收益,在用户觉得新颖和好玩的初衷,至少首先获得了用户的订单,从资金和后续发展上要远远优于从数据分析和干预这两块业态模型入手的机构和产品。
凡是从事数据分析的公司,一是对专业程度要很高,甚至说苛刻。因为医疗数据分析是直接作用于用户健康数据的结构化数据模型建立,关系到用户的健康状况和后续干预及改善的处方依据。二是,在发展的初期,除非有着天使资金或 A 轮融资的资金支持,或者有着医学或科学研究的专业背景,否则将很难立足于行业,立信于用户。
案例来讲,丁香园、杏树林、春雨医生、血糖高管、大姨妈、美柚等,都是从软件起家,丁香园和杏树林主要以专业医讯和医生间的交互为主,春雨医生构建的是医患间的交流平台,血糖高管打造的是糖尿病用户数据分析干预和糖友与医生的交互,大姨妈和美柚做体温、女性周期管理并重社群关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移动医疗——不,应该说——移动健康从一开始就没有见识过盈利的公司,而基本都是靠着资本的支持。
移动医疗,要硬还是要软,这确实是个选择。
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分析下移动医疗的用户两端,无非还是医患关系。
患者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呢?
在移动互联、万物互联的今天,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无非是下面几点:
最好一直没有病
有了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能不看医生就不去看医生
能尽快找到对自己病情很有经验的医生咨询
要去距离自己最近的医院
看病不浪费时间
少花钱,不吃药或少吃药
有 24 小时关注自己健康的私人医生
有尊严的看医生
我们再来看一个优秀的医生的期待:
有尊严的执业
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合理收益
通过执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患者喜欢,构建属于自己的患者社群
在学术上得到提升
体现社会价值
从上面医患双方的需求来分析的话,移动医疗无论是从患者入手还是从医生入手,亦或是从医患交互入手;无论是做医疗模型还是做医患交互工具;无论是数据采集还是做健康状态干预,只要做好任意一个细分环节,都将前途无限。
事实上,移动医疗经过几年的发展,移动医疗的每个环节都有做的非常好的公司,专业研究硬件的,专门专注医学数据分析的,着重数据干预的,甚至在健康管理方面有着专业的医学团队。需要沟通工具的时候,有环信、容联这些成熟的沟通工具提供者,需要医学判读模型的时候,有类似于丁香园、血糖高管这些专业的模型提供商和系统集成者。需要有人服务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
移动医疗的未来,未来的发展应该是从垂直入手,选择一个自己最在行最拿手的环节开始,合理并科学的并接优秀的第三方资源,构建属于自己的移动医疗独有模型,建立细分市场的进入壁垒,才是成本最低可持续收益的发展之路。
拿血糖高管来说,在过去的三年时间,曾经有过硬件情结,有过开发硬件意图构建硬件社群圈的艰难历程,但硬件确实是个苦哈哈活儿,没有坚持的技术和行业积累,没有互联网的沉淀,很难以获得期望价值。也有数据模型建立的快乐,毕竟这移动医疗这个热门行业,真正能够在专注于建模和大数据结构化还是有一定的介入门槛的,但这个工作又有专业背景和技术团队的苛刻要求,更需要时间上和模型验证上的考验。血糖高管还有针对数据干预的酸甜苦乐,健康管理、营养管理在中国也是个刚起步的行业,就从业人员这块资源就非常奇缺,建立一支能够取得用户认可的医师管理服务团队,这也是数据建模必须的团队。走到今天,血糖高管已经完成从硬件到软件这样的数据分析和干预的业态转变。
简单说,移动医疗建议从最拿手的环节从垂直入手,资源共享或分享,重度构建商业逻辑间的复杂模型,以获得具备充分进入壁垒的重度收口收益,这才是移动医疗的本质。
(本文作者为云健康资讯副主编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