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平台的作用已经从最初的借方信息发布,事实上转变为借方信息核实并发布。尽管从法理上讲,网贷平台是完全的中介方,但事实上有了逾期或者坏账,最受伤的除了投资人就是平台(道德风险的除外)。所以网贷平台对于借款方的审核,对于项目的风控管理,就成了很重要的业务环节。
网贷平台的业务事实上就分成了两大块:吸引投资人、吸纳借款项目。前者可以说重在线上,后者一定是重在线下考察。所以说P2P网贷具有天然的O2O性质(笔者会另外开篇讲述),是标准的“互联网+”的形态。
截至3月底全国有2860个网贷平台,每个平台有20~50人的团队很正常,这个成本可以承担。但当有1万家平台的时候,怎么办?一定要考虑压缩成本了。
事实上,网贷平台的业务中,“吸引投资人”这块业务,是标准的互联网业务。
资金流是不分区域的,假设小张身在偏远地区的小乡村里,本地可能就没有可投资的业务。如果小张有10万元想理财,甭管人家钱怎么来的,现在就是有钱,就是准备投资。刚好互联网将一则消息推送到他的面前。某某网贷平台有个项目,X个月,年利率XX。小张玩网络好多年了,看到消息后,噼里啪啦一统百度谷歌360搜狗搜索,行啊,平台靠谱,项目靠谱,现在投资还有点小福利,投!立马开始注册认证资金托管网银支付宝微信支付,十分钟后,就完成了小张的第一笔P2P网贷投资。然后继续进游戏里拼杀去了,看,房门都不用出,标准的互联网业务!
做这块业务,需要技术人员把平台建的安全又稳健;策划把活动搞的全年不停歇;美工把网站图片LOGO和BANNER设计得美美得,最好1块钱的红包也做得金光灿烂,谁看谁想投;推广则火力全开:SEO、SEM、DSP到处都给开着,视频、音频、图片分享、分类信息到处刷着,微博、微信、易信、来往、陌陌、各种社交都别错过,包括男同女同的APP都不能放过,各种软文满天飞,法拉利撞兰博基尼居然没说是做网贷赚的,而被微商的抢了先,这简直是网贷行业推广人员的失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赶紧改成“网贷那么赚,我想去投投”。这些活,基本都是做互联网的必修课,是ONLINE的部分。即使是投资人的线下交流会或者项目路演,也可以归为互联网的社区运营部分。
而另一块业务,吸纳借款项目的部分,重点是线下考核了。新入行的业务人员如果没师傅带的话,一不小心就中招,中招就是坏账,一笔坏账就能让公司元气大伤,要是坏账金额大,一笔可能就要了公司的命。
1996年8月1日起施行《贷款通则》里,将贷款分为三类: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信用贷款,系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系指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系指贷款人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
目前网贷平台的业务,主要是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含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比如车贷多数是质押贷款,因为车要停放在固定的停车场地;房贷多数是抵押贷款,借款人还可以正常的住;多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教师,亮明身份就可以无抵押拿到的贷款,就叫做信用贷款。
一个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假定1年有2.4亿的贷款额,平均每个月就有2千万的业务,假定每个业务平均借款50万,就要有40个业务,也就是每个工作日要上两个50万的标。
需要多少业务人员去考查项目并跟进呢?按照一个项目,需要2个业务员洽谈1天,明察1天,暗访1天,一个项目需要6个人天,那么这个业务量,需要240人天,除以每月的20个工作日,业务人员需要12名,压缩一下,6、7名总是需要的。还绝对不能是业务不熟练的人。如果有更大的项目呢?如果有更大的业务量呢?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开始让人头疼了。
对于每一个产业来说,都有两种思维:一种是产业链通吃,另一种是产业链细分。通常的O2O行业,常见的思维是,线上做好平台和服务,线下按地区分包招商。
作为业务可以清晰切割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的P2P网贷业务,未来有没有可能发展成为这么一个形态:每个区域形成几家有实力的项目核查和款项回收公司,将谈下来的借款业务,打包或拆分给不同的P2P网贷平台来发布。然后与网贷平台再进行利益分割。
而网贷平台只做一件事,形成自己的风格,吸引投资人。这样就可以将网贷平台被动的承揽的风险核查工作又分离出去了。
当然,目前看,这样做似乎线下核查和回款的项目公司完全掌握了主动权,毕竟投资人投的是项目。但未来呢?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者或许会发生一个转变:从投项目转变为投平台。
或许,将来,借贷分离,会给投资人更大的实惠和更高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