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我在北京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没有睡觉,一口气十个多小时把《新金融 新生态》这本书狠狠地研读了,再与自己的实践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共鸣,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和进步。
为什么未来一定有新金融新生态?这也是很多人想询问的问题,作者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书记的序中一段就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以现实的视角看待金融发展”,他说:
“当金融发展到21世纪,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表现出了各自越来越强的特征。一是金融机构越来越大,以至大而不倒,大机构越来越倾向于为大客户、高端客户提供服务。而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80/20法则: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价值。金融机构把主要的资源用于服务20%的高端客户。正是由于这80%的低端客户被忽视,才为下一个时代,即互联网金融时代,奠定了强大的客户基础。”
同时,金融市场趋向于越来越复杂,衍生品交易越来越复杂,交易越来越数学化、公式化。金融风险控制变成了金融交易对冲,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远离中小客户,变成了计算机前一群技术男的进入交易技术比赛。大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小微企业、个人提供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弱,大金融疏离小微企业的过程,正是新金融的孕育过程。
这是一段非常精辟的见解和总结。正是由于此,传统金融机构慢慢变得离我们很遥远,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去金融机构去银行,很难感觉我们是在接受服务,而是像去衙门求拜神。
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点是,十一年前的2004年,我在北京创办自己第一家公司的时候,因为注册资金仅有50万人民币,我找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许多大银行,他们都不愿意接受我的注册,认为我注册资金太少,甚至招商银行这样看上去比较新锐的银行都不愿意收留我,那时候,我被迫选择了一家当时不太大的股份制银行华夏银行的一个国贸支行注册为开户行,才开始了第一次冒险的创业生涯。
而现在,我们看上去公司账上钱多了一点,这些银行都在寻找各种关系找我们来拉存款。所以,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这种嫌贫爱富的做法,我一直印象不佳,任何一个正常的消费者都不希望去接受一个金融服务的时候,还要当乙方,当孙子,现在,几乎绝大多数银行还在把自己当甲方,当大爷。我当时读到上述这段,深感认同。不颠覆他们,等待何时?新金融时代,他们不改变,新生态必然去颠覆他们!
关于这一点,本书的几个推荐语作者也证明了这一趋势。
首先,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就说:“从法律和契约关系看,金融是居民财产运营的一种权利。过去对于居民财产自主权的应用管制太多,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限制太多,因此导致金融压制。今后的改革应该是放松管制,加强监管,守住风险防范底线,要更多的发展直接金融,应该尊重居民的财产权利,鼓励市场创新,疏通投融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正好可以释放市场融资需求和能力,让大家都有合适的投融资渠道。”
是啊。太对了。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老百姓的金融权利是不对等的,从创办好贷至今,我经常在各种场和说,今天老百姓有存款的权利,却没有贷款的自由,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让天下没有难贷的款”。简单来说,我们以前在定义各种“非法集资”的时候,似乎除了金融机构在做的融资之外,都是叫“非法集资”。
然而,什么是合法呢?难道老百姓在创业时候,无法从银行贷款的话,就真的无法借钱了吗?除了那些恶意诈骗资金的以外,那些一旦借钱经营失败了还不起钱,就叫“非法集资”了吗?我觉得这个里面,最关键的还是社会融资渠道不够丰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被抑制,而老百姓作为合法成年人,拥有的自由处置资金的渠道太少,在成为合格投资人之前,选择的能力和权力就被勒令限制了。
所以,吴主任的讲话代表了政府对于新金融的发展更为宽容的态度,让创新不再那么难,让互联网金融有机会成为建立“直接金融”新生态的主力军。
其次,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的观点也值得深思,他的观点很代表传统金融的想法和焦虑,也预示着新金融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
他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的金融领域构成了直接挑战,从资产端到负债端,从职能端到客户端,从业务端到盈利端,都分流、占据或脱媒了原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但这些挑战还只是浅层次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更深层次,更实质性的挑战,则体现在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上。比如,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第三方支付对银行支付职能的替代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在于交易信息流的隔断,使得银行获取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数据、关系数据方面失去了可能。”
这是逼得传统银行、传统金融不得不进入《新金融 新生态》的一个真正原因,也是他们居安思危的真正本质。今天来看,传统银行还是很赚钱,还是品牌很坚挺,资产实力很强大,但是他们怕的是,无法真正接触和感受消费者了,他们如果不接触真正一手的客户,如马蔚华所言,这样一来,“银行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客户,无法分析客户习惯,也就无法预测用户需求,只能沦落为支付环节的最后一环,丧失对市场的敏感以及渗透其他行业的机会。”
我相信,现在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创新更多的衍生状态了,未来的新金融将有许多业态不再会单独存在,金融一定会成为一个插件plug,隐身于许多的服务中去,成为供应链金融、大数据金融、服务金融、社群金融、智慧金融等等。关于这些,书中后续给出了很多详尽的表述和案例。
最近,我本人也看到许多公司都在做这样的准备和尝试,包括最近5月8日,58同城发布的“场景金融”互联网金融战略就属于这一趋势的最新体现案例,未来将有更多企业让消费者不再去一次性支付一笔费用,而是选择购买一个金融服务方案,分期支付自己的各种消费和服务,金融成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象用水电煤一样,按需采购实时购买,而不是一次性积聚太多资金造成太大负担,并带来金融浪费。传统金融如果不去改变,肯定要被新生态逐渐瓦解和侵蚀,这些是产业之机会,消费者之福。
最后,蚂蚁金融首席战略官陈龙的观点也证明了新金融会走出新生态,而不是走老路,单纯的看国外模式或美国模式。
他在本书中有一段话比较值得参考,他说:“当美国人还在习惯写支票的时候,中国一步跳过了支票时代,进入了由第三方支付推动的网络支付时代。其结果是,在中国很多地方支付的便利程度已经明显超过美国。所以,虽然中国的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金融也比较落后,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反而走得更快。”
尽管我不完全认同感他说的中国互联网没那么发达,但我完全同意他认为互联网+金融之后,这个行业的进化变得更快了,尤其是最近国家提倡“互联网+”这一大战略下,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如何互联网结合自己的行业,金融行业是中国最大的行业之一,必然也是更快去结合的。而且这一条路一定是全新的,没有任何可以马上模仿的对象,以前十多年互联网行业“CopytoChina”的模式不再管用,不管是华尔街还是硅谷,都不再有具体而现成的案例。
所以,陈龙也同时认为:“美国金融的今天注定不是中国的明天,中国的明天倒可能是美国的后天。在人类从工业时代步入数据时代的时候,中国有了巨大的弯道超车的机会。”确实如此,这样的机会可谓百年一遇,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类比电的发明一样的伟大创造,结合到金融领域来,新金融的新生物,一定是全新基因的东西,我们有机会在这个时代下选择这个行业,真的是太幸运了。所以,此时可以读到本书,任何人都不再怀疑《新金融新生态》正在到来。
除了趋势,本书中列举的大量数据都非常值得研究,比如,移动金融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较远省份先行推广和试点?因为书中108页介绍了西部移动支付占比更高,西藏、陕西、宁夏、内蒙位居前四名,这是比我们从业者都更敏锐的视角,这是很不容易的。再比如,书中还有很多珍贵的手稿附录在332页之后,这些都是作者各种思考的互联网金融归类和创新的原始材料,象“互联网进入创新=复杂简单化+简单标准化+标准再极致化”、“互联网金融本质=为人民服务”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画龙点睛之笔。
还有,本书还把各个新金融行业最近表现的国内外新公司新产品从模式到路径做了精准阐述,评点内容不罗嗦却很精彩到位,这绝对不是一个应景的撰稿人可以写出的内容,如果没有多年的沉淀和带着极强的深刻理解,是无法滋润出这些笔墨的。而且,作者作为监管行业的官员,不但没有领导者的那种说教,还带着真实深厚的情感浓于书中,这更难能可贵。
“我们还不能说互联网金融已经成型,互联网金融形态已经成熟,互联网金融的探索还只是刚刚开始……在这个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既不必为已经取得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必为暂时的失败而垂头丧气。”这种感情还带着一种对新生事物极为珍重的呵护,“我们要正确看待、认真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互联网作为作为新生态,处于探索过程中、处于混沌状态、处于走向规范的进程中。在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允许基于良好愿望的失败探索,鼓励走向目标过程中的必要创新,但这与非法集资、故意破坏时截然不同的。对于前者创新失败的探索,是宽容的;对于后者,是要坚决打击的。”
这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很火,新书也很多,但是真正有专业深度有思考启发而且还带有感情的书真的不是很多,本书完全是可以至少读上三遍的。回想我买了200本,还在5月7日晚越狱空间的新书交流会上,有幸转赠给了100多位互联网金融业内朋友,再次体会这是一种多么有意思的缘分和幸运。
(文/李明顺,好贷网创始人兼CEO,2015年5月10日晚于洛杉矶之《新金融 新生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