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健康 正文

互联网+医疗新典型案例: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王建秀 时间:2015-12-01 0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家小小的社区医院忽然出名了,中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不仅造访了这家社区医院,还高度盛赞了它利用“互联网+”推动分级诊疗的模式。这就是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什么这家小小的社区医院吸引了高层关注?笔者专访了凯旋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扈峻峰。

今年44岁、毕业于河南新乡医学院的扈峻峰在这家医院工作了15年,在此之前他做过7年专科医生。这家社区医院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不仅仅是它潜心打造全科医疗,或者做了互联网+,也不仅仅是搞了居家医疗,而是在遇到逆流和困境时,它有极大地动力绞尽脑汁创新解决问题,并且时刻把握行业趋势和脉搏,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拥抱未来。

有想法、有激励,全科医生就能出成绩

奇点:现在医院有多少全科医生,什么样全科医生是合格的医生?

扈峻峰目前,医院拥有员工100名,其中有30名全科医生,医院服务的人口范围约6.4万,现在和居民的签约率是30%,2014年医院老年人的就诊比例占70%。我们了解到,这30位全科医生中,有2位医生是“5+3”培养的全科医生,其余28位医生都是过去专科医生转岗而来。医院对这30名医生进行了筛选,只有18名医生有资格与患者签约,其余的全科医生则可以担任助理的角色。

我们的全科医生是在诊室里面能够独立做全科诊疗的医生。举个例子:有的全科医生虽然也有上岗证,但实际上是专科医生,比如一个妇科医生拿到了上岗证,但主要看的还是妇科类疾病,没有实际能力独立完成全科所有项目。

奇点:中心的全科医生在服务方面有什么明显特点?

扈峻峰第一,居民预约服务,面诊时间大约是8~10分钟,患者可以自主挂号、自主选医生、诊间结算。第二,全科医生不做上门签约服务,这样的好处是最高效地利用了医生技能,签约的病人也是相对有需求的病人。第三,我们没有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方式,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的签约医生。为什么呢?一个家庭里面有老有小,可能有的医生看儿科不擅长,或者看妇科不擅长,所以我们就安排这样的签约模式,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奇点:全科医生提供哪些服务?工作模式是怎样的?

扈峻峰我们的全科医生提供一般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国家规定的45项服务项目。我们中心的医生是有分工的,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我们的全科医生是团队式工作,没有要求医生“走出去”做诊疗以外的其它项目,比如,上门签约。因为这是对医生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我们的诊室提供门诊医疗、慢病管理,上门服务工作都是由助手来完成的。医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量自由选择配置助手,护士、医技人员、公卫人员都可以承担助手的角色。当然这是自由选择的,如果医生能独立完成工作,加上他们的签约量不是很多,就不需要助手。

奇点:全科医生应该完成哪些工作?疑难疾病能查出来吗?

扈峻峰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也在探讨。哪些应该是全科医生做的?哪些应该是专科医生做的?社区医生不能包打天下。

就目前而言,我们社区医生主要承担几个任务:第一个是“诊断+治疗”,这是针对常见疾病的。第二个是医生做出了明确诊断,但没有办法做治疗,比如阑尾炎。第三个是复杂疾病,你要是花几天把病人留在社区,病人也是不答应的,我们通常做的是判断一个方向,比如这个患者可能患有肿瘤,大概哪个部位,已经排除了哪些诊断,转诊到大医院以后只要确诊检查就可以了,没必要重头再来一遍,浪费医疗资源。

奇点:我们医院怎么激励全科医生,他们的收入构成咋样?

扈峻峰我们中心的医生收入有四个构成,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激励模式。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在编人员都会拿到这部分基础工资。平均的话,一个医生税前基本工资是每月5000元,年收入是6万,这是固定工资。

第二部分是奖励性绩效,只要完成国家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医生都会拿到这部分收入。去年,中心医生奖励性绩效平均收入是2.3万左右,全科医生的绩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上浮25~30%。

第三部分是医生基本医疗服务如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量,比如门诊人次,中心的医疗服务因此增加,还可以拿到中心结余所得的一部分。去年,中心医生这部分平均收入是3万左右,全科医生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上浮25~30%。

第四部分是签约服务费。去年,这18个医生年收入平均增加了3.6万。

原来医院是收支两条线模式,医生只有第一和第二部分收入,这其实是大锅饭,医生做多做少都是一个样,是不利于分级诊疗和医疗资源下沉的,这才有了第三块收入,鼓励大家多看门诊。现在中心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门诊医疗和全科医疗,我们没有病房。

奇点:就您观察,什么样的医生受大家欢迎呢?

扈峻峰病人比较信任水平又好、服务又好、又有爱心的医生,以及那些喜欢和病人聊天的医生,这是最受欢迎的医生。有些医生虽然水平很高,但患者并不欢迎。所以,我们评价医生是评价他的综合服务能力,体现在签约服务量上。

打破医院围墙,让好医生双向流动起来

奇点:因为种种原因,大家还是不太信任基层医生。咱们医院面临的问题和其他基层医疗机构并没有什么区别,医院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扈峻峰首先是不断提升全科医生的能力。第一个是利用政府组织的机会,比如省卫生厅组织的“骨干师资培训”,培训总共8个月左右,在邵逸夫医院培训。邵逸夫医院是浙江省全科医生培训的龙头老大,医生培训完成拿到上岗证后就可以培训、带教新的全科医生。第二个我们去和高校合作,主要是浙江大学和浙江省中医药大学,他们“5+3”的全科学生由我们来带教。第三个是保鲜教育,和最有可能合作的单位合作,我们派医生出去学习,原来1次去1年,1次去1个医生,现在1次去3个月,5年大家就可以轮一轮。

我们还想去做一件事情,就是打破医院围墙:多点执业。社区医生去大医院每周坐诊一次,也让大医院医生每周来社区坐诊一次,通过双向诊疗提高社区医生的水平。

奇点:为什么会想到打破围墙这个方法?

扈峻峰现实是有成熟例子的。现在医疗市场,老百姓自由惯了,不可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完全分级,所以就需要柔性引导。我们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总是觉得大医院医生水平高,如果社区医生也在大医院出门诊,那么回到社区后病人的信任度也会提高。

我们试过这个模式,一个中医毕业的医生,这样坚持做了好几年,他的病人积累得很快。他可以和病人说:“复诊的时候还是到社区来,你也不用跑那么远了。”他如果在社区看到一些难诊断的病人,就会和病人讲:“过几天,你到省中医找我,特殊的检查在那里帮你做好,确诊一下病情。”

搞互联网医疗受到启发:要把社区医院做成平台

奇点:云诊室会诊的病例占整个病例的比例是多少?

扈峻峰云诊室刚刚开始做,量还不大。运行了一个月,尝试运营,每周一次。光靠社区下面来做是不行的,需要大医院开设一个远程医疗会诊的房间,用来接诊网上病人。

奇点:为什么要做云诊室呢?

扈峻峰现在患者上去看专家,大多数患者不是真的需要专家,仅仅是希望专家看看诊疗方案合不合理,这种情况的话,互联网医疗就可以解决问题。此外,咱们国家对基层就诊比例有一个要求,应该70~80%,现在杭州市已经超过50%了。达到国家的要求很难,我们又不能强制患者,而互联网医疗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所以,我们做了云诊室后怎么黏住患者呢?第一类情况是,假如患者感冒发烧也喜欢去大医院,我们就通过培育和提高医生能力把患者留在基层。第二类情况是,如果因为基层医院设备设施不健全,患者需要转到大医院做检查,我们就通过信息化技术直接对接大医院检查科室。第三类情况是,如果患者真正需要大医院医生给出诊断意见,就可以通过及时会诊和远程视频来完成,病人的X光片什么的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奇点:在做互联网+的过程中,您对医疗的认识有了哪些变化?

扈峻峰:医生一定要成为自由人,医院慢慢地就成了平台。我希望把医院变成平台,只要服务能力好,任何医生都可以过来,甚至包括个体户。另外,这些大医院的B超室不一定只是为自己医院服务,应该独立成为一个诊断中心。在目前行政框架下,中心的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瓶颈,需要创新。

另外支付体系上,我们医疗主要靠财政和医保,但是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还没发挥出来。现在健康险还没有发挥健康管理的功能,还不能主动干预患者的健康。

此外,也要正确引导群众的健康需求,很多老百姓一看病就希望国家来解决问题,但是自己却喜欢花钱买一些保健品、医疗器械。这里面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想,以后全科医生的市场大有可为,“基本医疗+商业健康+自费”这样的模式才能做大市场。你看,某个人走路不方便,他到社区看病都很不方便,买拐杖只能到其它地方去买,为什么我们不能提供呢,包括体温计也一样,这是一个市场。还有,年轻人生了小孩子坐月子,护理啥的都是老公完成,她不是不想有这服务,而是没有人提供这个服务。包括产后抑郁啊、盆腔肌肉恢复,这些都有很大需求。

“我们要重新定义护士的角色”

奇点:中心是杭州市医养护两个试点其中之一,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扈峻峰医养护计划,其实我们是叫做居家医疗,下面包括 五大类服务,一共有36项服务:居家护理、居家营养、居家康复、家庭病床、居家药事,这里面最受欢迎的是居家护理。

居家医疗服务,我们也是要筛选病人,比如在家里风险程度太高,并不适合做上门医疗,还有一种是老人可以走动,这也不可以。家庭病床是医保买单的,规定的服务是一个星期1~2次,医保也做了一些项目设置,如果医院提供了非医保内的服务,医保是不给支付的。所以,那些医保认为不符合家庭病床治疗,但病人需要的,我们可以单独提供上门服务,那就由病人自己承担费用了,比如每天换药。

奇点:对于医养护和居家养老,目前实际困难在哪儿?

扈峻峰这是成本很高的一项服务,虽然提高了价格,但现在还是在亏。为什么说成本很高?一直以来中国市场劳动力压得很低,所以只能用其他方式代替,比如药品收入。但是,家庭病床是纯上门服务,也不会让你做那些检查,所以看上去特别便宜,但实际上付出的成本很高,也没有体现出市场价值。

奇点:其实这个服务需要大量的护士,现在护士队伍建设怎么样?积极性怎么样?

扈峻峰可能大家现在都关心全科医生的建设,实际上社区护士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呢?从人员配备的合理性看,社区护士的数量应该远远高于全科医生;要想让老百姓留在门诊这块,只有门诊强起来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患者在门诊诊断后,有大量治疗性工作,大医院应该主要承担住院一类的服务,出院后一些护理等服务都应该留在基层完成。所以社区对护士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中心的医疗水平有多高要看医生的水平,但一个中心的服务能力和品质有多高,要看护士的服务能力。

前两年大家都在讨论社区医生吃大锅饭、不追求技术、不追求业务,实际上伤害最大的是护理。医生再怎么样,还是在做本职工作,但护士其实已经没有自己的专业了,除了能做一些输液等比较琐碎的工作外(当然我们不提倡做这些工作),治疗型护理也都跟不上,很多都忘记怎么做了。护士现在做什么工作呢?在发药,在收费,跑到患者家里做健康档案,给患者打打电话。实际上,这些工作需要护士吗?要是我是老板的话,我可能聘用一个中专毕业的文员,一个月3000~4000元的样子就够了,他们也能完成,甚至可能会做得更好。

所以,护士队伍在居家护理方面,能力其实已经严重落后了。接下来我们计划重新恢复护士的能力。

奇点:怎么恢复护士的能力?

扈峻峰我们计划分几个类型来培养护士:第一类就是传统型治疗护士,这些护士要有在家庭开展治疗的能力,大医院的护士不一定能适应得了家庭医疗。

第二类是服务类护士、管家类护士,传统医疗里面诊疗过程都是由医生来主导,像家长一样,安排团队护士做这做那,这种团队就叫做家长式团队,对医生的要求很高,而且医生要花很多精力做不擅长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态,要把这种爸爸型的医生改成儿子型医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医生只看病,只做技术含量最高的那部分,其余杂碎的事情由护士当管家。服务类护士沟通能力相当强,非常心细。

第三类护士就是健康教育类护士,健康守门人里面预防疾病也是非常重要的,签约病人个性化的预防疾病是由医生在诊室里面完成的,其余一般的由健康教育类护士完成,他们一般医学知识要求高、表达能力强,也能领悟医生的做法。

第四类护士我们还没开始培养,但希望以后做,就是培养临床型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只做核心的技术工作,前面的问诊等过程都由临床护士来完成,甚至数据都采集好了,最后的诊断由医生把关。这类护士的思路和医生的诊疗思路是一致的,但这类护士在国内并不多。

奇点:这些培训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扈峻峰这些是我们在工作中悟出来的,前两年我也在全科诊室,有两个房间是打通的,我需要配两个护士做助手,我在这边看病,那边护士对患者进行基础诊疗,比如说量血压,甚至化验单都开好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医生可以管理3~4个诊室,而原来管理3~4个诊室需要3~4个医生,这样人员利用效率就提高了。

这些大多数都是个人的想法,国家和地区都有大致的政策,但具体做还是要靠自己完成。有时候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也要想办法。其实,困难大家遇到的都一样,自己也要想办法克服一下。

TAG:

fengsan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