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治疗癌症、韩国整形、日本体检、瑞士抗衰老……,这类海外医疗旅游似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
根据美国市场咨询公司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今年初发布的研究报告,预估2019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100亿美元升至300亿美元,并称2013年到2019年,全球医疗旅游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7.9%。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主要指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休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据业内人士称,10年后,国内的海外医疗旅游市场或许会像今天的留学市场一样发达。
根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有大大小小上千家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它们大部分都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其中,“陪诊公司”大多为传统旅游中介的增值服务,所以它们一般只协助预约、翻译,不再提供其他服务。“转诊机构”的特征:有转诊合作协议,但大多是与海外医疗中介机构合作。而“新型医疗服务机构”一般是设置有海外分部,直接与医疗机构/临床专家对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医疗需求。
虽说类别上看是小同大异,但它们针对的海外健康医疗项目都很集中,排名前十的有(排序不分先后):
在前十大海外医疗旅游产品中,体检、癌症类项目占比较大,约60%,其次是静修/调养类项目。但是,这些产品的费用却千差万别,比如,同样是日本体检产品,从1万到10万元人民币不等。
此外,输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日本、韩国、泰国和美国。像近几年开始兴起的日本的癌症、疾病筛查,韩国的医疗整形美容项目,以及美国的肿瘤、试管婴儿。每逢长假,这些海外医疗旅游线路的发团率都很高。
据美国斯坦福研究机构调查,近5年,全球医疗旅游年均增速达9.9%,是全球旅游业增速的两倍,预计到2017年将带来6785亿美元的收入,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6%。
我们找到了国内推动这项世界发展的有代表性的几家,看看它们是如何与海外医疗资源对接。
从提供的产品(服务)来看,主要是海外就医、国际医学第二建议、体检等项目,主要的服务人群也以中高端为主,偏重症患者或普通人群(亚健康)为主。
此外,合作的海外医院主要集中在美国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克利夫兰诊所、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麻省总医院,但同样是境外权威医疗机构,也是有区别的。比如,有的是官方合作关系,有的是唯一合作关系,有的仅仅是普通合作关系。不过从我们梳理的资料来看,目前多是官方合作或普通合作。据业内人士透露,唯一合作是几乎没有的。
在以患者/亚健康人群为核心的海外医疗旅游里,主要的参与方有患者、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包括一些旅游中介)、海外医院,这是最主要的三方。而在他们之间呢?我们对此画了张图。
从图中来看,目前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的患者主要来自患者的主动搜索(自动上门)、患者入口平台(如好大夫在线)、互联网患者社群(比如肿瘤患者群)、医疗(体检)机构、熟人医患等,其中最多的还是以医院为主,通过医院的推荐,服务机构直接获取患者病历。
在海外医疗服务机构获取用户病历资料后,跟海外医院的对接之间,又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根据我们前面提到的三大类型,与海外医院的接洽一般通过海外医疗中介、服务机构海外分部、医院国际部等。在这之间,对用户而言有一点需明确的是,很多机构的“一站式”服务,很可能只是层层外包,出了事是没人负责的。
所以,就上面几大参与方而言,目前的盈利模式,我们分析主要有:
1)用户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收入(包括远程视频问诊、翻译);
2)海内外医院的平台推广收入;
3)围绕出国医疗旅行的行业(旅游、机票、酒店、保险)推广的广告收入;
4)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在平台推广的广告收入;
不过,这只是我们根据相互交叉的推测,具体实施运作如何。据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仍不明朗。
此外,在我们梳理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外资新型医疗服务机构明显水土不服,有的仅运营两月已停止更新。所以对于外资来说,除了自身拥有的海外资源优势,加强本土化推广,联合国内优质资源,才不至于落得个“悄悄撤退”。
海外医疗旅游还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跨境医疗涉入,它们重在“医疗”,而轻“旅游”。比如,好大夫、唐仁健康、就医160及春雨国际也都在尝试海外医疗服务,为用户提供多国远程医疗咨询、海外体检、诊疗及一站式跨境医疗服务。
以及一些原始老牌竞争对手,像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等高端医疗机构通过与国内医院或资本合作,在华成立中国本土化的重要平台。
所以,海外医疗服务机构在清除行业多年存在的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低下这些诟病外,抱团还是合作“对手”也是一个需考量的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在竞争之前最缺乏的还是准入门槛,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海外医疗旅游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拥有广泛的海外医疗资源、必要的跟踪随访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