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按需服务的龙头企业Uber更新了自己的Logo,不过国内网友并不买单,因为看上去实在就是四大行之一的同款,而且和滴滴的一样丑。不过按需服务在2015年很火,这不又继续火到了2016年。
埃森哲继1月的时候发布了2016年技术展望报告后,又发布了关于按需医疗服务投资的报告。“按需医疗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和丰富了医患关系,让医生更易接近患者,同时还能降低成本,”埃森哲全球卫生业务高级董事总经理Kaveh Safavi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这类投资毫无结束的迹象,按需服务公司还有巨大的机会去提供快捷、方便和定制的用户体验。”
这份报告的数据是咨询公司分析了2010年到2015年9月间的数据得出来的。这些公司里面,埃森哲只关注了那些“通过连接设备提供给消费者近乎实时的闭环、人性化体验”的早期、数字领先的公司。
在所有部门,包括交通、食品和饮料、健康、家务、物流和专业等,一共有230家按需服务公司筹集了125亿美元。健康按需服务公司占了总资金的6%,是交通(76%)、食品和饮料(10%)板块后的第三大类。
有两家医疗按需服务公司进入了排行榜单的前十名,分别是排名第五的Teladoc(2.45亿美元)和排名第七的American Well(1.41亿美元)。总体来说,Uber的融资是最多的,78亿美元,其次是Lyft,10亿美元,这两个也是让交通类别排名第一的“功臣”。
关注健康的公司在过去几年数量增长明显,从2010年只有4家公司,到2014年有42家公司,达到了224%的复合年增长率。这些公司主要被分为了6类:
·初级护理,共筹集了6.39亿美元。比如Doctor On Demand,这家公司让患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接触到医生,和医生进行一对一的服务。目前有超过200家企业客户通过员工医保系统向雇员开放该公司的服务。
·专业护理,共筹集了1500万美元。比如Spruce Health,让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安全地和专业皮肤科医生进行交流,接受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在使用的时候,用户必须把自己的照片和医疗信息传给一位有资质的皮肤科医生,这位医生会在24小时之内回复信息,并给患者发送一个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如果有必要的话,医生还会给患者提供处方,让他们去拿药。而且用户可以参考App上面的指导信息,进行调养。
·行为/疗法,共筹集了1900万美元。通过网站和App进行的在线,虚拟问诊也是按需服务的一种方式,比如TalkSpace。这家公司提供的是一款实用的短信心理诊疗应用,每周用户主要花费25美元,就可以连接心理医师,随时随地进行诊疗。这让传统心理治疗所面临的时间、资金和心理上的障碍都不复存在了。
·耗材,共筹集了1200万美元。The I.V. Doc,这个公司提供上门的静脉输液服务。如果用户得了流感或者宿醉,可以在网站上申请他们的30分钟静脉输液治疗。The I.V. Doc不和任何医保合作,完全需要患者自付,一次名为“Cleanse”的静脉注射需要199美元,最便宜的复合维生素B的肌肉注射也需要150美元。
·健身和健康,共筹集了2100万美元。按需健身公司Handstand为用户提供上门的健身教练,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锻炼需求选择瑜伽、普拉提、力量、减脂、拳击教练等等。他们提供邮件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和电话早6点到晚10点的服务。
·兽医,小于100万美元。
根据埃森哲分析,按需医疗服务到2017年的规模是现在的4倍,有望达到年投资额10亿美元,2014年的规模是2亿美元。
许多因素还会推动按需经济的增长,比如政策的变化,远程医疗同等法案(Telehealth Parity Laws)已经得到了美国29个州的许可,2014年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有21个州认可;经济方面的刺激,按需服务和虚拟访问能显著降低支出,初级保健医生访问可以降低40%,平均急诊访问降低26%,急诊室平均降低了4%;技术成熟,截至2015年5月,有1.875亿美国人拥有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推动了按需经济和消费者;文化选择,无缝、协调服务的预期覆盖了全年龄段的消费者,包括老年人都希望能用方便的方式来连接他们的健康。根据调查,有57%的老年人希望用数字健康来管理自己的远程医疗服务;新兴的保健模式,纳税人或者利益相关人员希望能创建一流的福利,以介绍新产品和服务,用来吸引成员,同时降低成本。而按需服务正可以提供他们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