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以前,我们是怎么看新闻的?看电视?或者去买一份报纸。然而在互联网之后,纸媒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如果你想看这份报纸的内容,就去上它的官网,和报纸上的内容是一致的。
要看一份各家报纸的精选?那么可以读《参考消息》或者《良友》之类的文摘报纸。而现在,各大门户、新闻网站都让你“一览晓天下”。
在互联网之前,我们都需要为内容付费,花几块钱了解内容,不管是好内容还是糟糕的内容,你都已经付费。而互联网时代,你每天都可以读到好多的精彩消息,而且一分钱都不用花。
前几日,《南方人物周刊》关于刘韧的报道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对于一份杂志来说,头条报道是吸引读者付费购买杂志的重头文章,但是如果这篇文章可以在网上免费传阅,那么我还为什么要去花10块钱去买它呢?
今年3月,老牌纯文学杂志《收获》宣布将提高作者稿酬,谢绝转载。这是因为转载的稿酬太低了,比如《小说选刊》此前转载《收获》刊登一部七万字的中篇小说,付给编辑200元的转载费,200元连买眼药水的钱都不够。不过,还好,线下的转载还有200块钱,那么线上的转载,作者和编辑是一分钱都拿不到的。
这种矛盾就日渐激化了。新闻生产者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线下所能得到的优势,表现它们的地盘在减少,新闻记者创造的价值在互联网浪潮中被稀释,无法转变为直接的现金。而线下的新闻传播平台也无法利用内容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转载这些新闻的互联网平台(如谷歌、门户)却因为这些内容获得了流量、读者和广告,而且不用付一毛钱。
相比起音乐、视频,小说,新闻的权益却是内容领域中“最受压迫”的那个部分。人们开始愿意为音乐付费,为视频付费,为小说付费,那么新闻呢?
早些时候,鲁伯特•默多克称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是“内容偷窃狂”。如今拮据的报业想对他们眼中的“偷窃狂”们施加法律压力。但是就像《经济学人》杂志评论的那样:立法永远也赶不上商业模式的变化,报业为了提高自身网站的浏览量几乎已经不对读者收费了。但观念正在转变。巴西报业协会会长Carlos Fernando Lindenberg Neto说道,很多选择屏蔽谷歌新闻搜索的巴西报商将于明年开始对读者收费。
用户愿意免费看新闻的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愿意付费的理由只有两个:太贵,要么这个不值得买。很可惜的是,用户已经忘记了他们曾经买过报纸看新闻,买过杂志看报道。不过,这却鞭策记者们需要写出更棒的文章来堵住悠悠之口。
在互联网时代,读者越来越“刁”了,那种一股脑打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现在新兴的商业模式是计量收费模式:用几篇免费文章来吸引读者,但如果读者想继续阅读的话就需要付费了(其中《经济学人》和《纽约时报》就采用此模式)。今年美国采用此模式的公司数量已经翻番。其他公司正在联合起来为建立网站访问权付费模式努力。
除了不仅仅内容要“独家”(这个似乎是必然的),表达方式也要“独家”。这将对媒体来说要求更高。不仅每一篇都是精品,而且要让读者知道,自己更适合看什么。文章质量的提升将清洗一批不合格的记者,会迫使记者写出更棒的报道来吸引读者付费。
在以往,报刊以一种内容打包的形式推给读者,不管好的内容还是坏的内容,读者无法选择,你可以因为封面人物是刘德华而购买一整本杂志,可能这本杂志其余的内容都不想看。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读者和内容的分类特别清晰,你想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内容给读者呢?
压力,将会一直笼罩在平面媒体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