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线旅游市场有两则消息,引起业内关注。一方面,携程发布了最新财报,12亿元、同比大增的第三季度净利,及83%的毛利率、接近50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储备,都让市场刮目相看;另一方面,稍早前,一向颇为高调的美团点评,完成了4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在旅游出行领域的布局,颇让人侧目。
其实,让大家侧目的还有美团在旅游出行领域每个环节的大方补贴,这还没有算自己“起家”业务的外卖领域。联想到携程的现金储备及盈利,一场“价格战”似乎将不可避免。
但 “价格战”真的会重现在线旅游市场吗?从携程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线旅游市场两年来出现的“新语境”、美团自身的压力、投资人对美团的期许等多个角度看,或许,“价格战”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更是“明日黄花”。
市场再现红包补贴
补贴来抢市场,或者说“烧钱”,是电商领域的惯常策略。
作为新型OTA,美团旅游从2015年至今,就一直在用“烧钱”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在完成号称40亿美元的融资后,仔细看美团旅游出行的产品,用户很容易发现:除了酒店一如既往在补贴,新用户在火车票、机票的出行等领域,都有补贴。
有了40亿美元,加之,如果联想到携程的现金储备及持续盈利的情况,似乎,很容易想到:像当年“去携大战”、“携艺大战”的“价格战”。
补贴或为“不健康行为”
电商行业,在资本的助推下,通过“烧钱”烧出来了一片高增长,是常见景象。
比如,根据美团方面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美团旅行积累用户数超过1亿,已连接34万个国内酒店、23万个海外酒店、2万个景区、7万多条周边游线路、10万条海外航线、215个国家站。
如此看来,OTA烧钱补贴获得增长,表面上看,似乎行得通。
但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说,“OTA企业为了抢占市场,近几年一直采取大规模补贴的形式来吸引消费者,其营销的投入太急于求成,贴钱营销的方式没有尊重市场的规律,所以短期内无法实现财务平衡,造成亏损的局面。
在刘思敏看来,“补贴、烧钱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
在线旅游市场步入“新语境”
实际上,从更深层次看,“烧钱”未必能“烧”效果。因为,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在线旅游市场,早已今时不同往日。
首先,在旅游市场,产业链角度看,并比较各个竞争对手,有18年历史的携程,布局的深度和广度,远超美团及市场的想象。
比如,据媒体报道,在四大酒店B2B批发商中,有三个酒店批发商是携程投资的;再比如,携程还入股了三大航中的东方航空。同时,在一份榜单中,携程2016年更超过国旅,成为中国的旅行集团。
其次,在线旅游市场,随着出行人次的不断增加、中国出境游市场的“井喷”,消费者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产品。尤其是高端消费者,他们更愿意为品质好的旅行产品、酒店产品买单。
再次,就公开资料看携程的“重心”,其这两年似乎根本没有放在“价格战”上。
从最近几个财报的电话会议上看,携程对外讲得比较多的一点是“战略布局”——既深入二、三、四线城市,布局资源,拓展知名度,开设新的线下店;更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布局。
携程其实最硬气
很多人还忽略了一个事实:1999年至今,与海外OTA平台的竞争、与艺龙的酒店“价格战”、同程的门票大战、途牛的旅游大战,不管过程是否磕磕绊绊,从最终结果看,携程都几乎没失败。
比如,2013年,时任艺龙CEO崔广福公开宣称携程的酒店比艺龙贵10%以上,并宣战携程。
但2015年,几年的“战斗”下来后,市场发现:携程酒店仍在盈利,在上线供应商平台后,还获得了价格优势。甚至,开始初步的国际化布局。随后,在去哪儿直采酒店的崛起和压力下,将精力转向了与去哪儿网酒店市场的又一次“战斗”。
反观艺龙,彼时屡次传出被当时的大股东Expedia出售的消息。2015年5月,艺龙接受了携程的投资,携程也在市场中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价格战”已是“明日黄花”
有人说,这就是携程的“底气”。但换个角度,没有出色的人才、技术、服务、战略决策力和18年的产业链布局与资源累积,携程或许也抵不过压力。
如果一个企业家深谙战略之道,不可能不去了解这段历史,更不可能不清楚携程的“战力”。
美团旅游出行另一个大问题,可能还在于:这部分只是美团“多元化”布局的一角。其并没有像携程那样,只真正专注在一个领域——旅游。
所以,一场在线旅游领域新的“价格战”,其实难以真正打响,并终将在在线旅游市场中成为“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