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 乡村 正文

深度评论: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作者:中国旅游报 时间:2017-02-16 0

4b146364cedbd902cc8a4f743485176f

2月5日发布的一号文件已经是中央第14年连续对三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而这一次,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旅游+”,倡导利用“旅游+”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2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可见中国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研究员李孜看来,村民宜居宜业是乡村旅游的前提。只有本地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才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朴素的文化传统和绿色的农产品。这些都是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和农产品与乡村旅游一体的关键因素。

而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井然哲则认为,我国的乡村休闲旅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保护了原生态文化。

以下是两位学者的观点——

李孜: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研究员,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从1981年杜润生老先生为主任的农村政策研究室,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到今天,一号文件一直引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第一个一号文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铺开了道路,36年后的今天,2017年的一号文件则首次单列了“农村电商”,为乡村在21世纪信息时代进一步革新奠定了基调。

杜润生老先生认为,将从事农业的人口分离一部分到其他产业,让农业资源可以优化配置,所以他对乡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寄予厚望。而今天,由一些村里带头人引领本地村民,从农业耕作转到农村电商服务,再到全面的在线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为城乡统筹探索出来一条中国特有的城镇化道路——“在线城镇化”。

在线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培养和流动、城乡物流供应链、城乡信息流通、城乡资本有效配置、城乡生态与文化建设等5个方面,从而探索当下乡镇面对的城乡发展不均(产业)、乡镇空心化(人力资源)、人口老化(社会)及环境品质(空间)下降等困境的出路,这对探索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而村民宜居宜业是乡村旅游的前提。只有本地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才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朴素的文化传统和绿色的农产品。这些都是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和农产品与乡村旅游一体的关键因素。

而互联网新媒体将让这些乡村旅游的特色服务和产品直接触达目标客户。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本地社区持续地运营当地乡村旅游和民宿至关重要。一方面不能反客为主,不能让当地人失去了对家乡发展的话语权,从而让乡村旅游变成一种“迪斯尼”现象;另一方面乡村社区“真实的人”和“真正的生活”才是吸引城市游客的关键。这样才能让乡村旅游建立在双方的尊重与互信上。

如云南永胜县“小村”的彝族文化生态园和浙江遂昌车前村的民俗民宿,这些都是本地村民自己组织在线旅游运营的乡村建设案例。

由此,农村电商和在线城镇化将有机会提升全国现有的超过180万家农家乐,也将促进乡村文化业发展,包括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这些都成为乡村的产业,是从农业向服务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cc448aadf15bd72884a46ba22c95f61f

井然哲: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旅游+”,倡导利用“旅游+”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首先,我们说“旅游+”是时代赋予旅游业的新使命。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以及其催化、融合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插上“旅游”翅膀,提供旅游平台,打造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旅游+”与“互联网+”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之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和能力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目前中国旅游业处于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稳步增长,旅游经济继续领先宏观经济增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

新常态需要转换创新驱动,需要找到新引擎。旅游+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其次,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旅游新方向。

中国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具有吸引力。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2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调查显示,乡村游出游动机多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和与亲友增进情感,乡村游出游距离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来越长。

第三,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动力。

实践证明,我国的乡村休闲旅游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地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改善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对接,保护了原生态文化。

一些典型做法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公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等,都有效地拓展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旅游业无边界,“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以“旅游+扶贫”为例,其影响直接而深远。旅游扶贫既是经济扶贫,又是精神文化扶贫,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扶贫,是造血式扶贫,财政投入少、生态环境保护好、扶贫效率高、返贫率低,而且有利于打开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和带来开放观念,促进贫困人口在产业链价值链不同环节上创业就业,总之,有益于贫困地区的人口物质上和精神上双脱贫。

“旅游+”在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环境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其新动能。同时,“旅游+”也是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有效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新动力。

最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各地情况不同,乡村旅游资源差异很大,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时,要坚持四化:首先是特色化:梳理资源找亮点;其次是产业化: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再就是体系化:旅、农、工、商、贸综合发展;最后是品牌化:深耕细作提升文化内涵。同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还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迎合:牺牲特质一味迎合需求;二是扭曲:不土不洋不城不乡;三是错位:丧失本体陷入庸俗。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还要坚持国家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创新方面要坚持规划引领,市场主导;协调就是要软硬件协调发展,注重提升质量;绿色方面就是坚持绿色开发,打造农旅生态;开放方面就是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共享就是要坚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目的普惠民生,实现精准扶贫脱贫。

在推进“旅游+”的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不容忽视“互联网+”。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多在偏远地带,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推介给游客,借助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智慧旅游。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