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与此同时,万达、万科、碧桂园、华夏幸福、华侨城、绿地等一批领先房企正在打造中国的“小镇计划”,探索用“造城计划”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
比如:以碧桂园、时代地产为代表的科技型服务小镇,以绿城、蓝城为代表的农业小镇、以华侨城为代表的文旅小镇、以华夏幸福为代表的产业小镇。
▲ 绿城的理想小镇
但是,面对特色小镇这种新的业态,各路开发商基本还是站在比较接近的起跑线上。大的开发商未必就能做好,小一点的开发商未必不能做。
如此,看来!!! 真是地产商们的盛宴!!!
特色小镇真火了!很多人压根就没整明白什么是特色小镇,如果还是整齐划一的建楼房和新农村没什么两样。开发商恐怕大多还是地产逻辑,修几个形象工程,就得赶紧卖房变现。
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特色小镇,兴起于浙江,壮大于长三角,如今,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蔓延,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
“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促进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的发展,最终实现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为中国特色小镇提供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我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要把产业小镇也建设的漂漂亮亮、舒适宜居,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
仔细探究当前正在掀起一股特色小镇的开发热潮,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通过简单类比我们不难发现,此轮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与上世纪80年代的城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上一轮城镇化发展热潮是由乡镇工业发展带动起来的,是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基本特征表现为“城镇像农村,农村像城镇”。而这一轮特色小镇建设,是建立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城市化进入深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后工业化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比城市更友好,比乡村更文明”。可以说,此轮特色小镇建设,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特色小镇是都市经济的高级形态,而不是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简单。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表象上是政府在热火朝天的打造现代化城镇,实质上却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次补缺,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上升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良性转型,能够加快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而我们讲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要学习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也要结合中国经济起步晚、增速快、人口多的实际国情,绝不是多建几条街道、多造几幢房子那么简单。
特色小镇,不是农村及乡土中国的简单再造,而是注入了现代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质和现代设施的生活之所在,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更加尊重人,尊重人性的生活方式。
特色小镇要想真正玩的转,就一定要轻资产而重内容,一定要去地产化。想要打造好特色小镇,最好是要对本地文化、产业理解深刻,并且有一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去打造。这就给一些本土开发商带来了机遇。
小镇规划与建设非常重要,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管理,产品、内容、场景、运营等是小镇的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缺一不可,而后者场景及运营尤为重要。
目前,全国一窝蜂的扎堆搞特色小镇的运动,有些已经偏离了主题,受到各方的质疑与批评。平心而论,没有运营的特色小镇,最后如果仅仅沦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既浪费了资源,又葬送了前途,是非常悲催。
风口之上的特色小镇,地产商们在分享盛宴的同时,不要忘记悲催的警示!
豪华的盛宴过后,貌似跟咱普通老百姓、农民八竿子也打不着,一点关系也没。同时,所有媒体渠道都是围绕着地产商在大肆宣传,也没见有一个说,哪个镇长或乡贤群体怎么来开发特色小镇,有多么的成功,成为区域或全国的模式典范。别急,田园综合体正向我们招手呢!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实际上,田园综合体并非全新的概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发展被赋予的深层次涵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在原有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体现乡村独有的美丽和活力,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资农村建设。另外,“田园综合体”模式具有很强的商业价值,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收入。
▲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强化,房地产市场受到直接影响,导致地产经济疲软、增长乏力。与此同时,在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遭遇瓶颈,迫切面临转型升级。伴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单一产业类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田园综合体——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与现在主流的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不同,“田园综合体”突出的特征是农业,而不是纯旅游业,但是要具备观赏和休闲旅游的功能、有文化价值。是以乡村为发展平台,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集农业生产、农民就业、休闲文旅、商业服务、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开发策略。
需要强调的是,“田园综合体”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建设,也不是单纯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其核心是农民,农民和合作社必须是参与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农民不仅仅是通过种植得到收益,而是通过股份制、劳动合作、技术合作等多种性质的参与,在种植、储存、加工、观赏、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参与分配、参与收益,甚至进一步享受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乡村土地价值的增长等各种潜在效益。同时,在建设方面还要有企业的承接、工商资本的参与,由此就可以避免实力弱小的农户的短期导向行为。
在产业内容上,“田园综合体”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未来的农业链条可能还会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将来发展成为具有3-5个产业跨链条循环,农业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多个业态互为依托同时并存,具有多种功能的一个聚集区。一旦这种新经营模式探索成熟,将会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的竞争护城河效应。同时,还有希望能够成为城乡发展的粘合剂,实现城乡在多个领域的对接,构建城乡共享、可持续的联动发展。
如何来建设田园综合体?
1.强化产业基础
正确处理好农业产业和田园综合体的关系,通过农业生产将产业、生态、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做到产业优势明显,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农业发展要求。强调产业效益突出,辐射能力强,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另外,农业产业有利于田园综合体整合国家涉农财政资金和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2.抓好规划设计
田园综合体规划不是单一的农业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要站位高,有前瞻性和可行性,找准发展定位,将当地的人文美与自然美有机统一,将村民生产生活真正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中,增强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树立示范典型
田园综合体作为新鲜事物,全国还没有成熟的典型案例,各级政府重点要抓好点上的典型培育,营造氛围,打造品牌,推动发展。国家层面创建一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引导涉农资金汇集;省(市区)层面,打造省(市区)级田园综合体,整合涉农资金导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4.加大政策集成
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各级政府要整合有关农业、科技、财政、金融相关政策,导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5.搞好宣传推广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好东西如果不宣传、不推广,就很难形成足够的市场认知度。要广泛宣传、强势推广。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再用,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加大对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宣传力度,唱响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田园综合体的载体是农民合作社,农民则是这其中的参与者。只有还农业与农民,农业才有希望。试问,有几个80、90、00后会种田,知道农耕文化遗产,懂得农耕文化?
对于政府而言,不应该只做口号和概念 ,政府应该理性,真正重要的是让农民参与进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农民生活方式有所改变、生活设施有所增加、生产方式有所转型,不应该本末倒置。田园综合体,正满足了这点,成为农民的盘中餐。
也许,下一个风口就是田园综合体,值得农民抓住机会!
抬头要看得见山、低头要看得见水、脚下是童年的路、心头是思乡的情,手心握住的是当下的生活。
说到底,山水画、田园诗、民俗风、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这是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