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京都的利招园茶铺(Rishouen Tea)中,时常能听到店员对顾客说:“很抱歉,茶叶已经售罄。您只能等下一季的了。”
坐落于因高品质茶叶制品而闻名的京都宇治市,利招园茶铺的茶叶均产自自家的茶园。通常,日本的茶叶销售商从多个供应商处收购产品后出售,利招园茶铺是最早脱离这一行业标准的商家之一。未经混合的茶叶十分畅销,如产自京都府南山城村的茶叶,这种在海平线 500米高的高山茶园培植的作物以清淡的口感闻名,而店家甚至没有对产品进行积极的宣传,就面临着脱销的问题。
葡萄酒有“风土条件”这一概念:在受到天气、地理和土壤环境等各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下,用于酿造葡萄酒的葡萄会产生独特的口感,最终导致葡萄酒独特的品质,衍生出不同的品牌。茶叶也是如此。
事实上,同一片茶园的产量十分有限。供应见底,产品也就售罄。一般认为产品缺货是缺点,但招利园茶铺的总裁利田孝司(Koji Kagata)认为这能成为一种珍贵的、一生一次的机会。借鉴葡萄酒“风土条件”和法国产地认证系统两个概念,利田孝司花了众多时间和精力开发单块茶园茶叶制品。
近来,在高端餐厅供应的葡萄酒瓶装茶和冰镇茶越发受到关注,不喝酒的人也能在享用美食之时饮用饮品。去年,这些茶饮成为日本伊势志摩举办的七国集团峰会的指定饮品之一。
宇治的丸利吉田(Riichi Yoshida)是为上述饮品提供茶叶的茶农之一。作为日本茶叶生产商联盟的主管,丸利吉田一直致力于保护手工采摘和手工加工茶叶这些传统方式。他认为,当前更流行、大批量生产的塑料包装茶叶难以代表好茶。因此,当京都一家农业合作社向他介绍他与一位高端瓶装茶生产商 Royal Blue Tea Japan 相识时,他感到十分疑惑。后者想从丸利吉田处收购茶叶。
最终,丸利吉田被 Royal Blue Tea Japan 总裁吉本桂子(Keiko Yoshimoto)的热情所感动。吉本桂子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前迈一出第一步,传播日本茶的美味。”丸利吉田表示:“日本茶有多种多样的品尝方式,包括在一家餐厅吃饭时倒进玻璃杯中品尝。”
日本家庭茶叶消耗量的下滑是促使丸利吉田与 Royal Blue Tea Japan 合作的另一大原因。因塑料罐装廉价茶叶的普遍化及其它原因,日本家庭年均绿茶消费额从 1990年代的 7000日元下滑至当前的 4000日元。
利田孝司曾在法国举办一场集会,将日本和法国的经典农产品——日本茶和奶酪相搭配。不同温度的茶能勾带出奶酪的不同气味,如氨基酸的味道和发酵的风味。他举办的这次活动给参加活动的法国人一个愉悦的惊喜。
利田孝司指出,欧洲的硬水冲泡日本茶叶能碰撞出一杯好茶,因为两者相结合能提取出更多的儿茶酸。此外,冷水也可以缓慢的浸泡出日本茶的香气,使之与西方的点心更为相配。
利田孝司甚至还发明了将绿茶与碳酸水混合,长时间的浸泡使得茶叶为饮品提供了新鲜的口感,同时还没有茶的苦涩。利田孝司还在研究日本茶的其它享受方式,他的目标不仅是日本消费者,还有海外消费者。
今年 1月,东京则出现了全球首家手冲绿茶店:东京茶寮(Tokyo Saryo)。东京茶寮根据手冲咖啡的原理,发明了一款日本茶专用冲泡设备 GREEN DRIPPER,在其中装满茶叶,而后倒入滚烫的热水,经由陶瓷器具滴入茶杯。
一位海外游客在造访京都和束町的茶园时表示,“这里简直就是寺院中的假山庭院。”越来愈多的游客开始涌入这座只有 4000人口的小镇。
历史记载,日本的种茶技术最早可追溯至 12世纪初,但当时的茶树培植纯属偶然。京都学院大学生物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藤井孝夫(Takao Fujii)表示:“(和束町)这里临近消费中心京都,斜坡适合茶树的生长,土壤吸水性也不错,尤其是温度适宜茶树生长。”
藤井孝夫生于和束町的一个茶农家庭,小时候经常帮着父母采摘茶叶。他表示,以几何流方式在斜坡种植茶树的方式源自 1970年代末。形成这种赏心悦目的图案的主要原因在于茶农为了培育更多的茶树。二战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茶的消费不断增长。“我们一直将自己的茶园看作是生产点,从没想过能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法国的 Saint-Emilion 从中世纪开始便是知名的葡萄种植区和葡萄酒产地。1999年,因拥有完整的古老葡萄庄园,这里被评为 UNESCO 世界文化遗产。不少人认为宇治也应该获此殊荣,京都政府也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帮助宇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政府已经邀请法国相关政府人员,并举办了研讨会以促进该事项的实现。
为了制定风景保护条例,和束町市长堀忠雄(Tadao Hori)正在收集居民们的意见。:“希望游客们能享受我们与自然共存的方式,因为茶园风光的改变,与我们的谋生方式息息相关。”
到访这些茶园的旅行套餐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如茶商京都 Obubu 茶苑提供的 100美元附加旅行。对当地人而言,当自己“十分平凡”的茶园成为旅游资源时,也会有相当的惊喜。
|消息来源:综合自日本网站日经、《华丽志》历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