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互联网企业边界拓宽的新领域,更是传统企业升级的大机遇。而在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从思考如何背靠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利用他们提供的工具,例如微博、微信和轻应用,或是一条更靠谱的路。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红利
最近接触了几个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发现新时期的企业家真是好学,一年不参加几个培训就好像要被时代抛弃似的。你听他们在大谈特谈大数据、平台级公司等,就知道他们最近没少学习。这里也不得不吐槽下,有些培训机构真是挺没节操的,什么概念新鲜玩什么,什么能博人眼球讲什么,完全不接地气。你说让一个开了几家餐饮连锁店的老板去打造一个大数据公司、平台级公司,弄得他心潮澎湃,觉得只有这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不是害他吗?
我一点也不否认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思维和技术将带给传统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我也相信用不了太久所有行业都会打上互联网的烙印。在餐饮界,雕爷牛腩和黄太吉是最近很火的两个品牌。一个开业不久靠两家分店就将估值做到了4亿;一个主营煎饼果子这种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地摊货”,却号称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坪效,并且也已经以4000万的估值完成了融资。他们最早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以一种新鲜的玩法瞬间取得爆发。
对于传统企业,我将现在这段时间称作互联网的红利期。大多数企业对互联网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因此先行者很容易以较低的成本博得眼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10年前的淘宝、3年前的团购,也就像现在的雕爷牛腩和黄太吉。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这也是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现在争夺的焦点,而且在开始他们一定会以最优惠的成本和最优质的服务来吸引传统企业,并将它们在自己的体系内深度地绑定,从而布局一个更大的平台。
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一定要充分利用这段互联网的红利期,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手段实现对竞争对手的超越或颠覆。失去这段机会,要么被淘汰,要么就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去补足这一课,就如同现在去做淘宝店一样。
背靠平台好乘凉
那么问题是如何去做?接触的好几个企业家朋友都被忽悠去做了移动端的App或者独立的商城,产品刚做好的时候特别兴奋,想着自己的企业也触网了,大有打造下一个淘宝或京东的意气风发之感。但是接下来短时间内他们就意识到这种方式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独立的网站几乎没有流量,业界不是号称电商的用户获取成本已经到了300元一个了吗?App的下载量也不多,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什么活跃用户。而以一个5-10块的价格去做推广,成本又实在太高了。真就像李彦宏在百度世界中所讲的不仅99.9%的应用得不到有效地分发,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已经被分发掉的应用活跃用户也很少。
马云曾经在一次活动中表示:如果我今天开始创业,首先想的是如何利用好腾讯或阿里巴巴,我想都不会去想我会跟它去挑战,因为我今天我的能力不具备,心不能太大。对于大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尤其如此,我曾建议过好多朋友不要再去想着做一个独立的网站或者App了,这些东西已成红海,且非传统企业的优势。传统企业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互联网巨头提供的工具去完善自身的业务。而这其中目前讨论最多的就是微博、微信以及百度刚刚发布的轻应用。相比之前的社区、博客等传统的方式,这三个产品可以实现在移动端与用户更紧密的沟通,更强的社交属性,对于企业来说具有更大的价值。以零售行业为例,普遍认为移动商务将是一块比PC端电子商务更大的市场,而微博、微信和轻应用都是基于移动端的热门产品,通过对他们的合理利用可以形成零售企业移动商务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这远比自己去开发一个App更有效。
我们先说微博,新浪微博已经走过了四年多,虽然业内一直都在激辩其活跃度的下降,关于他即将没落的言论也一直都有,然而我认为微博仍旧是一个用户粘性很好的产品,其极强的媒体属性,非常适合企业做事件营销,通过一个爆点引发关注,在短期内获得极大的曝光量。但是微博的信息衰减也非常快,很难保持与用户的长期有效沟通,将用户留存下来,形成对用户的充分了解,从而构建一种很紧密的“强关系”。而微信和轻应用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基于搜索的轻应用VS基于通讯的微信
百度的轻应用一推出,就有很多人认为将和微信形成竞争关系,引发一场关于移动端平台入口的争夺。对于轻应用和微信来说,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吸引传统企业,尤其是生活服务类企业的入驻,并与之形成深度的绑定。关于这点,我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轻应用的皮,O2O的心》中已有论述。所以从争夺传统企业这点上来说,这个观点没错。
但是在现阶段从产品形态上来说,轻应用和微信还属于两种不同的东西,各有优势。一个基于搜索,是非常好的前端营销工具;一个基于通讯,是非常好的后端客户关系管理工具。
在传统互联网上,企业可以通过百度的关键字广告、竞价排名、社交媒体以及众多的展示广告完成对企业和产品的宣传。但是在移动端,这些工具相对缺失,App也很难高效地帮到大多数企业。手机百度已经有3亿用户,在很多细分领域都有百万乃至千万的检索需求,通过轻应用这种基于搜索的应用分发机制可以帮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活动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其中的订阅功能逐渐地将用户沉淀下来。而微信的价值则主要在于客户关系管理。微信已经明确表示不支持营销类的功能,这点也无可厚非,因为微信本身就是基于个人通讯的,他的优势在于通过与客户的沟通培养铁杆粉丝,把弱关系做强,持续不断地发挥价值。
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可以形成一套传统企业应对移动互联网的组合拳。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我知道一些淘品牌,他们的思路很简单也很清晰,凡是淘宝推出新的平台他们必定紧跟步伐,这也使他们总是能吃到螃蟹。”因此,传统企业紧抓轻应用和微信带来的新思路,我不敢说这一定会是最正确的方式,但绝对值得尝试。而且,轻应用刚推出不久,首要任务就是取得更多企业的认同,所以我认为先进入者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会享有红利。一方面现在使用轻应用的企业还比较少,用户获得相对容易;另一方面我相信百度后续一定会引入了一些推广和变现的机制,相对会拉升企业的推广成本。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红利,把用户量和美誉度同时做上去,我相信即便以后推广机制被引入了,也仍会获得比较好的位置和推广效果,至少成本不会比后入者高。
目前来看,微信和轻应用的竞争还仅仅停留在争夺企业入驻的层面。但是看未来,我相信百度会围绕轻应用的订阅中心做文章,进行后向一体化,慢慢地把订阅中心变重,融合社交和媒体的属性,强化与用户的沟通,其实也就是微信现在做的事情。这样就会形成和微信的正面冲突,争夺移动联网的最大入口。在这方面,两者都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微信来说,获取信息并非用户的主需求,而是次级需求;而对于轻应用来说,仍需经历漫长的模式探索期。这种入口的竞争二者都有机会,但目前我更看好百度。相比作为通讯工具的微信,基于搜索的轻应用不仅可以在前端导入海量的用户,而且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实现与用户的深度沟通。无论如何,不管轻应用最后能否达到百度的预期,企业都应该去重视这一产品,在实践中体会。
此外,通过和这几个民营企业家的接触发现,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的意愿和决心超出我的预期,同时他们的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也弱到我无法想象。君不见一天收费几万的微信培训、电商培训,很多企业趋之若鹜。因此,我觉得现在对于创业者来说也存在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如何利用侧重展示和营销的轻应用以及侧重客户关系管理和深度沟通的微信形成组合拳,真正地帮助企业完成互联网化的第一步,实现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融合。
最后总结一下,传统企业触网一定要抓住红利期的机会,实现对行业竞争规则的颠覆和对竞争对手的超越。在这一过程中要先去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巨头提供的工具,不要孤军奋战。其中轻应用和微信是两种非常好的工具,微信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轻应用也同样值得抓住红利期去重视和投入,抢占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