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家位于北京北苑的驰加店(TYREPLUS),2007年开张,是米其林轮胎在中国的第一家驰加直营店。它可能没有你想象中的起眼儿,风格上,不是4S那般的中规中矩,当然也不是夫妻路边摊的“简陋”。敞开式的店面、统一的蓝绿色招牌、简单的摆设、有条不紊的工作氛围,很自然的让我联想到,这像是汽车行业的“711连锁店”——一个在中国介于“小卖部”和“超市卖场”、无处不在的便利店。而这个定位,与驰加也颇有些异曲同工的意思。
背靠米其林轮胎这座大山,从2009年确定特许加盟模式以来,驰加现在在中国已经有超过850家的门店,而这个数字在未来五年将翻倍。中国后市场蛋糕很大的说法早已是人尽皆知,这些年从来也不缺少战败者。上有4S店的财大气粗,下有路边摊的低价挤压,驰加凭什么这般狮子大开口呢?
驰加店LOGO的下面写着它的三大主营业务“轮胎、机油、制动”,对于大多数中国车主来说,看到这些服务其实更多的会联想到4S店。北京驰加直营店店长徐俊在接受车云网采访时说,“跟4S店相比,我们是免收工时费的。而且,我们跟博世、壳牌这样的企业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可以说有了这些品牌的支撑,不管店开到哪里,都能保证高质量的零配件。”徐俊从1995年来到北京就一直在汽车快修行业工作,2007年加入从零做起的驰加,到现在一直未离开。
消费者可以100分放心产品品质的同时又没有工时费,这是驰加的生存之道。而且,只做三样主营业务的专注性,也使得驰加避开了与4S店的“大而全”一决高下,“只饮一瓢”的小角度反而给了驰加更大的生存空间。
而深耕二三线城市,在五年内店面数量从850家翻倍的扩张计划,则更像是从中国特色的夫妻店中抢食。事实上,对于一个连锁品牌,驰加的定位也是要做“你身边的汽车服务中心”,把车辆日常的保养,轮胎的更换、修理,及一些快修的业务服务放在你家旁边。为此,驰加还在官网上还推出了一个Dealer Location,方便车主通过IP地址来查找最靠近的门店。
但不可否认,目前驰加的客户大多还都是靠口碑传播或是回头客,一直并未有大力度的推广。徐俊称,“在上个月,米其林还推出了中国私家车及车主环保力调查,通过让车主来驰加参加免费的车辆环保检测与绿色用车问卷调查,来写吸引车主到店检查,调查结果很快在12月份就可以看到。当然,驰加目前也有考虑和移动互联网媒体做一些结合,来影响越来越年轻的购车族,但还在考虑中。”
而就在驰加还在“考虑中”的时候,像车蚂蚁这样的新一族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已经在拉拢“快修快保”的门店,而且更是放下了身段来教育脱网的线下商户。如果驰加还是高高在上,只想等别人来做完“普及常识”的累活儿,再坐收渔翁之利,会不会也反而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怠慢了现有的平台呢?
支撑快速扩张的背后,最核心的应该是驰加在2011年尝鲜的“中央采购平台”(Central Purchasing Platform,简称CPP)。驰加作为米其林旗下的零售快修品牌,在轮胎供应方面已经有了现成的供应网络,但如何解决能够覆盖全国的零部件供应就成为一道坎儿。由此,才有了CPP。
简单来说,驰加总部与嘉实多、汉高、博世等汽车配件大品牌合作,统一拿货,各地加盟商可以进入“中央采购平台”网页下单订货,分流库存。这个过程类似于网购,由驰加负责对接第三方物流来配送。但这套系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跟上快速开店的节奏。
首先,驰加不仅将服务的眼光跳出了轮胎,更找到了零部件供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跟众多知名品牌如壳牌机油、博世制动、飞利浦照明等建立供应商关系,不仅降低了采购成本,价格更有竞争力,而且也使其服务可以覆盖更多的车型。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这样的合作关系相当于一种第三方监督,消费者根本无需担忧质量,驰加也无需多费口舌来强调“值得信赖”。
再来,通过CPP平台,驰加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仓库,而且通过第三方物流解决了送货问题,建成了直供体系。现在这三个仓库已经可以承担全国75%的门店的调货工作。从平台到仓库到物流,这也给驰加带来了未来作为汽车零部件电商平台的可能性。徐俊也称,驰加会考虑首先从轮胎入手进行电商尝试,随后再慢慢考虑把配件供应商也纳入其中。
现在,在中国市场尝到甜头的CPP已经在全球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市场。这与无数在中国市场无法复刻美日帝国成功模式的国外后市场品牌相比,堪称“奇迹”。驰加不仅成功借鉴了欧洲最大的EUROMASTER的经验,反而将中国的成功模式反哺了其他地区。
从固特异、普利司通到博世、日本黄帽子,这些品牌都曾在中国后市场雄心勃勃,最后却不得不铩羽而归。对此,徐俊称,“尽管如此,但大家都没有死心,即使死咬住一家店,也不能在这个时候完全退出中国。毕竟这个市场太诱人。”
的确,驰加的三大主营业务,大概占到50%-60%的汽车后市场份额。从汽车流通协会的数字来看,汽车后市场服务在去年的总产值是4900亿,并且每年的产值在以一千亿的速度在增加,三年之后就是接近八千亿。而一个驰加,在去年就做足了30亿。有多诱人?这其中的机会有多大?一切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