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此文系CNN Fortune 管理编辑Andy Serwer对知名VC Marc Andreessen的采访摘要。文中 Marc Andreessen中肯地分析了互联网的脱媒效应对经济转型的影响、硅谷近年来的变化等。尤其重点分析了传媒、营销、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传媒产业已经出现了再中介化的趋势,YouTube、Spotify和Amazon图书皆是如此。在我看来, Andreessen描述的未来汽车共享经济在模式上跟手机的流量消费模式很像,汽车制造商想必会被汽车运营商所取代。我们不必拥有汽车,但汽车必是随叫随到,行驶即产生费用,不坐车便无需为闲置资源买单。
Serwer:我们都明白,此时互联网革命已是势不可挡,但关于这个问题也是存在不少争议。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公司确实创造了不少新的就业机会,但那些被科技力量破坏的行业呢?新生就业机会要多于那些正在被毁掉的工作么?
Andreessen:就业问题十分重要,但从对就业的影响看待经济转型就很难正确思考经济进步这个问题。从前,全部的美国人都从事农业,现在这个比例降至了 3%,农业实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产出达到了历史最高。150 年前的制造业也发生过类似的巨变。从前人们一定没少说这样话,“经济别再增长了,如果农民不种地了,他们能做什么呢?”当然,我们没有停下商业化和制造业的步伐,相反我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行业。
互联网行业也会重演这样的历史么?
没错。就业岗位最终会被创造出来。但是首先发生的是消费者福利的提升,不过这点并不受人关注,因为相比之下失业则是一个可怕的故事。
消费者福利的提升是零星分散发生的,因此并不明显。但这的确是一意义重大的事。人们能掌握如此多的信息,人们能够沟通和协作都是如此。下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会发生在线教育领域。在未来 20 年内,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福利。通过一块屏幕和网络环境学习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的生活将因此变得更好。但是没有破坏,就没有创新。所以此时的经济环境很混乱,接下来也会很混乱。
在这条崎岖之路上我们该怎么走?
一方面,创造新的产业、新的行业。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改造现有的行业。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位于乡村的小型企业想要或者更多本地以外的用户,过去来讲,人们会通过本地报纸或广播做广告。而现在,你去 Google 上实时竞价关键词、去 Facebook 上购买社交广告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以更低的成本找出全世界范围内的长尾用户来。
要适应新环境,人们不得不重新学习,发展新的技能。教育也变得越发重要了。人们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这早已是大势所趋。而且整个世界的运作机制从教育、医疗到住房都要适应这样的时代趋势,即人在其职业生涯中会从事多种工作。我认为在上世纪 70 年代时,人们一生中平均会从事 7 种职业,而现在得上升到 15 或 20 种。
你从事过几种职业呢?
6 种,而且我都做得还不错。当然,有些人不想这样,“不如做我的老本行啊,不希望节奏被打乱。“ 那他就不免听到这样的反驳,“就因为你拒绝改变,其余人的情况会糟糕?“
你是如何挺过这重重变化的?对每个人来说承受这种变化都很难,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感觉自己总是落后于人。每天从办公室里出来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公司只投资硅谷风格科技公司。每年提交给我们的项目不下 3000 个,每年我们达成的投资项目也不过 15-20 个的样子。我常说,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打压创业者的希望与梦想,常用的“伎俩”就是说“no”并且不被人讨厌。
这确实伤脑筋。但同时也让人有幸目睹许多出色的创新。想不乐观都不太可能,因为看到那么多聪明又有锐劲儿的年轻人,他们既有想法也有热情和决心去缔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创立一些有颠覆意义的企业。
20多年前还在为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写代码时,你想过今天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么?
没有。在来加州之前,我从未听过“VC”这个词。我在硅谷找了个工作安定了下来,开始知道 VC 这个事物。当时我甚至有些发懵。“别人给你钱让你发明新东西、创办公司?真的吗?不是开玩笑吧?! 简直太酷了!”当然我们很幸运,颇具传奇色彩的 VC John Doerr 投资了 Netscape。John Doerr 也不好相处,而正是从此,我进入了创投圈。
不过你开创了一种不同的VC公司,而且有人抱怨你们这些来搅局的“后生”——“这不是硅谷的行事作风。他以为他是谁啊?”。区别在哪里呢?
关于如何创建一家科技公司理论有一大堆,我们认为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跟速战速决无关,它不是能通过事务性手段解决的。我们是在找那些真正不一样的创业者,风投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初创公司度过难关。每家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问问他们公司发展得怎样,他们通常会告诉你,”很不错啊。”可事实上内部总有出问题的地方。一些骨干员工要离职,或者又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有用户投诉等等。创立一家公司绝非易事。
因此你得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那些影响过行业的大公司开拓期大都是 15、20 几年。Hewlett-Packard、IBM、Intel、Cisco 和 Oracle 这样的公司更是花四五十年的时间建设公司。回望行业历史,但凡改变过行业的公司都坚持这种导向。一般说来,这些公司会由创始人负责管理数十年,并往往注重创新与研发。它们选择的投资人大都也很正能量,即使不是如此,他们也会想办法把拖后腿的投资人踢出去。我想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
你到了硅谷以后,VC行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硅谷的行事作风很具事务性,尤其很多公司都忙着上市,我的公司 Netscape 就是在创立了 18 个月后上市的。无论什么情况下,我都不建议初创公司这么积极上市。当然,由于新的监管体系和其它的压力,现在初创公司也不比 20 年前容易了。
你是否有劝阻过自己投资的公司进行IPO?
的确,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不只劝他们不要上市,事实上我们还试图阻止他们卖掉公司。不要他们上市并不难,因为近年来上市越来越艰难了。可不要他们卖掉公司就没那么容易了,甚至是难上加难。一些想增强创新实力的科技巨头往往会向他们发出收购请求。
他们懂说No么?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行业第一,而且市场前景很可观,那么不管什么条件把公司卖了都是个错误。因为你将来是要成为一个巨额市场里的 NO.1 的,你的公司会是个大公司。
Facebook貌似是这样的例子。
的确。Facebook 现今市值 1200 亿美元,跟一年前相比长了 800 亿美元。其实 Facebook 本来要以 10 亿美元卖给雅虎了,当时正逢 2008 年金融危机,因此雅虎叫低了 2 亿美元。Facebook 不愿意了。这对雅虎来说是个可怕的故事,一年内不知怎地弄丢了 1190 亿美金。
创始人想要提早抽身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往往不会拒绝那些打算打持久战的人。如果有的创始人给出的退出战略就是被收购的话,我们是不会投它的。
传统行业被脱媒化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就是令一切变得更加透明化,信息流动更加通畅。我最喜欢的一个微观经济的例子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给农业。除了养活家人,农民会把剩余农作物卖给批发商。通常,这些农民并不知晓相关农作物的市场价,批发商们也常借此渔利。但要是给这个农民一部智能手机,他一下就会知道所有东西的市场价。信息透明了,他的生意就更好做了。这个例子里,批发就被脱媒化了。
下一个被脱媒化的产业?
Jeff Bezos 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类生意,一类想方设法要消费者多付钱,另一类想方设法帮消费者省钱。我觉得这个分类可以更宽泛些:世界上有两类生意,一类是增值模式,另一类是剥削模式。而互联网,正是增值模式的利好因素,对后一种模式则是个威胁。
综观整个宏观经济。音乐产业是个典型的例子。当互联网上盗版音乐四下涌现时,音乐消费者抗议说,”我只是想听一首歌,当能在线收听时,为什么我非得花 16 美元买一张完整的 CD?“这就是音乐产业曾经发生的地震,人们认为这个定价已经十分不合理了。
汽车经销商正在经历同样的遭遇。汽车消费者们普遍不喜欢这样的交易流程——在购买前消费者对批发价全然不知。现在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做足了功课再走进一家汽车实体店,这样的交易要公道地多。
在传统行业中,互联网的透明化被看成一种威胁。我认为这没道理,相反我觉得机会正跟想像的一样大,尤其是那些自认能为消费者增添附加值的企业。
能举一些例子说明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透明性转型么?
首先我们得承认各个行业的转型速度是各有差异的,不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即使音乐产业也出现了全新的赢利模式。比如 Spotify 这样的订阅模式。随着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取更方便也更廉价,同时它也让现场体验变得更加有价值。过去 15 年中,演出行业增长了 400%。
在电商行业,分销他人商品的零售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那些自有品牌的零售商却依赖互联网活得很好。所以,像 J. Crew 这样的零售商突然间找到了全新的销售渠道,以及更大规模的消费群体。
报纸、杂志、电视之类的媒体怎么挣钱?它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传媒产业一直是个观照经济转型的小宇宙,也很有趣。人们一向热爱音乐、电影电视和新闻——传媒产业是常青的,人们离不开它提供的价值。因此人们需不需要传媒业不是个问题。实际上,全球的传媒产品消费正在飞速增长,它仍有具大的增长潜力。
我认为报纸、杂志和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它们看似是内容经济实际上却是渠道经济。他们早已控制了报摊、广播电视网络的分发权。
传媒业的问题是,去除分发渠道的限制后,用户突然之间就面临海量的各类信息,当然价格也会一落千丈。老牌玩家往往习惯了垄断地位,而且有着高昂的成本结构,势必会跟那些低成本投入的市场新玩家产生矛盾,像 YouTube 这样的玩家几乎没有成本结构。现下正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是,你如何看待“重新中介化”?
重新中介化?
可将它理解为再垄断化。我的前东家 Jim Barstow 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挣钱的方式,垄断化和分类化的交易。三个行业里三个例子,音乐产业的 Spotify,影视剧领域的 Netflix,以及图书领域的亚马逊,对吧?——它们把媒体资源聚合在一起并凭此建立了公司,以全新的方式主宰了市场。
营销呢?5年后,企业会如何与潜在受众们沟通?
有两点我是确定的。其一,未来 5-10 年,线下营销的开支会转移到线上。因为大部分的消费者注意力资源正在转向线上,相对而言,线下媒介花费正在下降。其二,市场营销的总开支并不见明显增长。消费互联网产业,严格说是消费互联网传媒产业在过去 20 年内工作做得十分不到位,它并没有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营销方案。这些方案应该提供一套可行的度量、受众分类和追踪体系,保证有一套事后控制措施:所有传统广告公司提供的服务。而现下很多公司不过是在搞价格战,以极低的 CPM 等吸引客户,给出的评估体系根本一无是处,营销行业仿佛一场竞次之战。
我认为硅谷的公司对做广告有些操之过急,Banner 广告可没什么用处。难怪营销行业的并没有什么起色,因为我们的服务并不是广告商想要的。不过像 Google 这样的公司正在做出改变。Facebook、Twitter 正显现出明显进步。依我看,Pinterest 会是下一个有所贡献的。
可是没人会因为看了Google的广告做出买辆宝马的决策,通过Google搜索宝马倒是有可能,营销行业如何取得这样的突破呢?
这正是 Google 有趣的地方。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Google 的成功来自于直效营销,而不是品牌营销。Google 巨大的直效营销业务 不过整个广告版图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把 Google 看作是直邮营销的替代品,不过 Google 做得更好。
Google 在品牌营销上向来都没什么优势。而 Facebook 相比之下要好得多,依我之见 Pinterest 就更加适于品牌营销了。Pinterest 可以说是未来品牌营销生态的一道希望之光。Twitter 最终会变得长于品牌营销,现在这点也未明显体现出来,因为人们仅把它当作寥寥 140 个字,但我觉得接下几年中它会长得很大。
说到汽车,你之前谈到过共享乘租的共享经济。但这真能代表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么?
这甚至让我激动不已,这再次说明了信息透明化对市场的影响。汽车的历史差不多有 100 年之久了,但拥有汽车的我们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在真正使用汽车,其余 90% 的时间都是闲置的。 汽车单位旅程的占用率是 1.2 个乘客。所以即便是行驶状态下,仍有 3/4 的座位是闲置的。
这让人不禁去做这样一个思想实验,要是所有的车都是自动化的会怎样?要是车能够随叫随到呢?如果顺路的人能够拼车呢?如何能够无缝对接交通供应和需求呢?
再进一步想,能否将快递服务整合进来呢?假如两个人要从 A 城去到 B 城,此时恰有一个包裹也要送往 B 城那我们不妨把这个包裹也塞进车里。我们能不能做到将所有的汽车资源尽数分配,令所有的车不停息地执行任务呢?
当然人们需要的车辆总数会直线下降,行驶在路上的车则会减少 75%-90%,与此同时堵车、节能减排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而且,停车场也变得没有必要了,至少不像现在这样紧缺。许多停车场大可改作公园。
但是人们爱自己的车,车里放着他们心爱的东西如高尔夫球杆,里面有他们孩子的车座——汽车就如他们第二个家。人们舍不得自己的车,不是么?
这个问题得问一个孩子。如果是 20 年前的年轻人,问他们是想要一辆车还是一个电脑?他们 100% 会选车,因为汽车象征着自由,对吧?
而今天,他们则宁愿选择一部智能手机。这种行为倾向时下已十分明显。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能有车。如果人们想拥有车,没人可以拦着他。但对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自由的定义是,“我能做我想做的,随时随地。想乘车时车便招之即来,但我不想因此多操心。我不一定非得买车才能坐车。我也不用担心保险的问题,我要的是绝对的灵活性。”这也是一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