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大数据”概念受到热捧,各行各业对大数据都有不同的定义。随着“数据”、“大数据”、“超大数据”、“超级数据”等字眼出现,有人开始质疑,认为“大数据其实就是大忽悠”。那么,大数据究竟是什么?大数据和BI有哪些区别?大数据未来会如何发展?
天云科技首席数据科学家郑毅认为:大数据既不是“大忽悠’,也不是一个“真科学”。大数据一般呈现3V特点,"多样性"、"大容量"、"高速度"。其中,大数据的“多样性”现象是因为数据获取的单位成本下降产生的。此外,数据获取的渠道增多,也造成了大数据多样性现象。之前我们处理的数据多来自于计算机核心系统,财务系统等,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处理很多来自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非结构化信息。
可以预测的是,数据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经济模式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提供一个好的服务。互联网开创了新的业务模式,不是直接向用户收取费用,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服务聚集终端用户,同时通过终端用户的注意力聚集,转化为通过后续服务的形式获取利润。
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分为数据搜集和平台化商业模式。以数据模式为核心的大数据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拥有一些核心数据,或者拥有核心的数据搜集的能力,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售卖来获取利润;而在平台化商业模式中,企业自己不拥有一些核心数据,但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数据服务,以服务的模式提供商业价值。这种模式是以一个应用做切入点,可能拥有一些核心的算法,或者是拥有一些对行业的核心理解,从而能够以一些创新应用,来进行价值创新,从而获取自己的利润。
那么,大数据和传统互联网、和BI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
“BI的本质是大数据的1.0时代!”郑毅如此诠释。“商务智能BI的价值,是在企业内部流转企业所需要的数据,即以报表或其他方式的一些分析,给企业提供价值和应用。但大数据1.0时代,即BI时代,其数据来源只是企业内部,所以大数据所能创造的价值范围产生了滞后现象。因为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有新的意识,引入外部数据源,支持企业内部决策。”
郑毅还认为,下一阶段应该是大数据2.0的时代,数据并不只是对企业内部有价值,还应该用这些数据向外去提供和创造一些价值。最终,大数据会走向3.0时代,数据能够对内、对外产生价值,同时在保护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的情况下,数据能够在不同组织间自由流动,形成整个社会的数据基础设施,进而形成一个平台,能够聚集大量的开发者,聚集足够的共性需求,形成专业的精深的数据分析,并且最大化发挥价值。
对于上述大数据和BI的关系认识,文思海辉国内金融业务群商业智能业务部副总裁贾丕星表示否定,他认为:“目前传统的商业智能技术并没有发挥到极致。”
贾丕星举例指出,金融行业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是相对领先的行业,文思海辉经常给金融行业做CRM咨询,和金融企业业务人员一起设置营销案例,给企业做营销模板,告诉企业如何提取数据,产生结果后如何做评估。已经拥有成熟应用环境的金融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行业。靠数据带动商业价值,还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但无可否认的是,大数据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要讲求方式方法。“垂直类的解决方案商,在遇到问题时需要从两个角度看:一个角度是‘顺着看’。例如银行业有电子银行、网站,也能从公有云获取信息,要把这部分信息转成结构化数据;另一个角度是‘逆着看’。银行业有大量的历史数据需要存储,检索成本很高,大数据技术要帮银行做数据存储,既能实现低成本存储,又能实现司法审计的检索。”
大数据和BI到底是什么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数据理念对我们产生了重大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大数据时代可应用的点很多,需要解决方案商和行业特征真正结合,探索更多价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