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声音 资讯 正文

拒当“新东亚病夫”,我们呼吁设立“未病节”!

时间:2017-07-07 0

1. 治与防,哪个更重要?

近两个月来不断惊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遭遇洪灾,一些城市交通洪水浩荡、寸步难行;一些沿江村落被淹没,正在生长的庄稼“泡汤”了。幸亏有钢铁般的武警官兵挺身而出,在动辄数百亿经济损失的灾祸之下,人们钱是丢了,但性命犹在!

媒体宣传抗灾精神的热血英勇时,也在反省水灾预防措施比如疏浚河道、修筑堤坝、退耕还湖等等成效。灾难袭来,人力所能及不过是把损失降到最低;而风调雨顺时,我们似乎并无松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根弦的天资,毕竟很多年来,天灾并不是稀客。

11.png

其实,疾病是每个人生命之中的“山洪”,它们潜伏着,一旦忽视它,就在不经意间爆发搞破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今把疾病比作人生的大暴雨的话,那么目前整个医疗体系都在疲于奔命地“救苦救难”。

在北京三甲医院,一个主任医生大夫出诊接待上百个病人,忙得连水喝不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花金宝教授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我们看到医院和医生处于疾病泛滥成灾的下游兢兢业业,而政府也不断出台医疗保障政策把越来越多的疾病纳入保障体系,在下调药品价格上不遗余力的改革,但这些都是治标,而非治本。

怎样才算“治本”?这就不得不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从“道法自然”哲学之中摸索出“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因势利导把水之患变成水之利。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强调了“防优于治”思想,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另外在《灵枢·逆顺》中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之前听过一个老中医讲过“用药如用兵”,上兵伐谋、其次伐病、最下攻城,而伟大医生当然是让病人不生病,次之把病消灭初起之时,最下的是当病人病入膏肓之再猛药去沉疴。可以说,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养生观,并开创预防医学之先河。

222.png

2. 中国人重新戴上“东亚病夫”帽子,救世良方在哪?

我国GDP占据世界经济15%左右,位居第二;按国民经济增速,到2020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将不再是梦想;国力的强盛让中国人站起来挺直了腰杆,但我们反问:人们身体越来越好了吗?

中国的高血压患者超2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并且有一半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糖尿病患者9240万,而1.4亿人血糖在增高;我国心脑血管病人达2亿,占据每年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我国的恶性癌症发病率为285人/10万,2015年新增癌症病人就达492.2万人,慢性病已成为每年死亡人口的85%,可以说,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这些疾病属于国家医保的大病,很多三甲医院的这些科室病床往往人满为患。

有些年轻人觉得这些疾病基本属于“老年病”,自己身强体壮、精力充沛还远着呢?实际上年轻人由于生活方式不健康,比如经常熬夜、烟酒过度、缺乏运动、胡吃海塞等等,根据世卫组织调查,中国有大约6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感觉身体被掏空”成为一句调侃的话,但背后折射出都市年轻人因高强度生活压力对健康的焦虑。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糖尿病的年轻人、低龄化趋势明显;甚至青少年患帕金森病的患者就占据该总病人数的1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水平,任由这种状况进展下去,中国人将成为新’东亚病夫’”。

“东亚病夫”是一个过去百年间积贫积弱的耻辱印记,如今这顶帽子似乎在人的体质面前似乎变得实至名归起来,中小学学生背负巨大的应试压力人十几年如一日辛苦学习,终于变成了近视眼和驼背了;体育课流于形式主义。每当中日韩三国少年足球赛、登山、夏令营时就能看出国人在体能和健康素质上的巨大差距。令人可悲的是,在为数不多休息时间内,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王者荣耀》等手机游戏,而电子屏幕丰富娱乐也让人们越来越懒。所以,身体生病不是医院的错,也不能埋怨社会保障体系,我们每个人是否有爱惜自己的身体?

3333.png

在我国医疗体系是在“治已病”的导向之下,人们在生病之后去看医生,并且长期处于养病状态,既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也缺乏健康管理知识;现在医生的职业压力导致了他们只能顾得上“末端治疗”,没有从“源头”唤起人们“治未病”的意识,并教给他们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常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是对“治未病”的理念的深入理解。首先,每个人应该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生病、少生病;其次,要定期做体检,早发现、早治疗;第三,即使是药物治疗最终也要依靠人体免疫来达到治病目的,在“养病”过程中注重养生,防止病情转移或者复发,从而维持身体健康。其实,老祖宗早就把“治未病”法宝交给了我们,只不过我们一度视而不见,更多人也不知道怎么做到“治未病”。

3. 设立“未病节”迫在眉睫,公历“7月7日”开始不一样

针对当前“治已病”弊端,有良知的医疗专家大声疾呼设立“未病节”以正本清源,主张全国在该节日放假一天。

设置节假日目的无非是:(1)保留传统文化精粹并形成“仪式感”,比如清明节的祭祖传统、端午节的划龙舟传统、中秋节的团圆传统等,而“未病节”设立是弘扬传统医学精粹,在我国现行医疗单位中推崇“上医精神”;(2)增加一天的全国休假时间,提醒人们健康意识,这一天时间更关爱自己对抗疾病威胁,更赋有人文关怀,让人们身体恢复秩序,而不是盲目看病吃药保健康。

可以预见,增进全民“治未病”意识能最终帮助医院和医生“减负”,而营造“治未病”的氛围则离不开医疗产业参与者尤其是企业的推动。在民间,很多地方在每年三伏天有贴“三伏灸”的传统,比如在武汉很多医院采用“中国灸”作为冬病夏治的良药,帮助老百姓“扶正祛邪”。今年三伏天袭来之际,武汉长春藤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众多医师专家呼吁把每年的7月7日设立为“未病节”,吹响了“治未病”运动的号角。目前,目前中国灸团队已在全国范围内落地“未病节”公益推广活动,并与民间贴三伏灸的传统相互呼应,参与“治未病”活动多一个人,在医院就少躺一个病号,这样医院、社会以及国家的压力也就更少一些。

444.png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让老百姓真正能够不打针、不吃药、不跑医院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目前看来“治未病”传承最好的就是“中国灸法”,针灸疗法之中的灸疗结合了针法中经络学说,中国灸在传统火疗熏烤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发热技术和天然草药结合的改良,做到“灸疗”、“药疗”和“热疗”合一。发起“未病节”还是对当前一些“大处方”时弊的纠偏,“是药三分毒”,与内服药相比,中国灸直接在疾病靶点处“经皮给药”,避免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干扰其他健康器官组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病人越吃药身体越差的原因。可以说,多一个参加“未病节”,就少一个人患药毒害。

“未病节”定在“7·7”时间节点,一方面出于便于人们传播和记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符合“寒病热治”的原理。正所谓“一寒生百病”,很多流感病毒都是在秋冬季肆虐而在炎热夏季消失的无影而终,寒冷降低了人体免疫力,诸如筋脉缩紧、四肢屈伸不利、骨关节炎、风湿、心痛、胃痛、腹痛、腰痛等都与“寒气”相关;要是等到病发时再临时抱佛脚,治疗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在阳气最为旺盛的盛夏,进行针对性的灸疗,则如有天助,疗效倍增。在未病节贴三伏灸或其他药灸,也能够起到预防作用。

我们知道, “治未病”是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理想,也是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这是传统中医最精华所在,而设立“未病节”正是对传统中医药继承和发扬。我们看到,目前医疗供给资源与老百姓的看病就医的需求严重不匹配,亟需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给予预防疾病的理念和方法,还需要帮助病人自立自强,设立“未病节”与每一个人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发起倡议,让医护事业的医生、护士行动起来加入“未病节”,广大医药高校的老师和学子加入“未病节”,社会媒体和医疗领域的NGO组织加入“未病节”,同声相应是为了不生病、少得病,星星之火燎原的是一个“健康中国”!


TAG:
© 2011 - 2024  钛锋网  TMTForum.com